正文 第8章 在淡泊和寧靜中品味真實的人生(3 / 3)

5.心境安寧,方能深思熟慮

北宋哲學家邵雍在《何處是仙鄉》一詩中寫下“靜處乾坤大”的詩句,說的是隻要心境寧靜,就會感到世界曠達廣大。心境寧靜,思慮才能在高遠的時空中翱翔。人們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氣魄來看待世事人生。

寧靜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慮全麵、深刻、敏銳、細膩,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個人心智的潛能。

溫馨提示:

寧靜致遠,意思是心境寧靜,思慮可致深遠。人的思慮,隻有在寧靜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展開、深入;人的思慮,隻有在寧靜的心境中才能夠發揮最佳的功效。科學家們常常凝神苦思,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甚至因精神高度專注鬧出不少笑話,而正是這種高度專注的精神,才保證了科學家們擁有一片寧靜的心境,才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新發現、新發明。

在現代社會中,一方麵,各種交往不斷增多,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一方麵,科學飛速發展,技術、產品不斷更新。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否保持寧靜的心境,往往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效率。正因為如此,日本的一些公司專為所屬職員開設了靜坐沉思室。美能達照相機公司,每間靜坐沉思室設一桌一椅,公司職員在上班時間可隨意進入,獨自靜坐,避開人事、電話等的幹擾,以使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獲得充分發揮。許多有助於公司管理與生產的方案措施,便是職員在靜坐時思索成熟的。

寧靜的心境,對解決社會生活中其他一些方麵的問題,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犯了過錯,如能靜夜捫心自問,閉門思過,則可在寧靜的心境中認真反省、自責,從而更準確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遇到突然事件,保持沉著、冷靜,可使人臨險不驚,處變不亂,保持清醒的理智,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在待人接物時,寧靜的心境有助於保持謙虛和藹的態度,親切悅和的語氣,禮貌得體的舉止,從而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

有時候,人們處理某事失誤後會說:“剛才我太不冷靜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當有人碰到問題沉不住氣時,人們會告誡說:“要冷靜,光著急隻能壞事。”這說明,人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意識到:心境不寧靜,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可能會出偏差。

自古以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應用寧靜致遠這一道理,曾成功地進行了很多重大的政治、軍事、生產、科技、文化等活動。今天,我們更應該自覺、主動地將寧靜致遠的道理,應用、實踐於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6.修身養性,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古有明相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誠先生的“好景時,絕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過分悲觀”,這都是平常心的真實寫照。

溫馨提示:

社會五光十色,生活五味雜陳。麵對各種誘惑與考驗,保持一份平常心最是難得。能做到喜悲安然,褒貶不驚,得失從容的人,非是經過長久的修煉所成。平常心源於對現實的清醒認識,追求的是沉靜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後的明智與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態看待苦樂年華,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戰,奮鬥之後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當一個人擁有了一顆平常心,無論怎樣的人生都將變得更加平靜而從容。清朝名臣謝濟世,他一生四次被誣告,三次入獄,兩次被罷官,一次充軍,一次刑場陪斬,經曆不可謂不坎坷。雍正四年(1726年),謝濟世任浙江道監察禦史。上任不到十天,便上疏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列舉田文鏡十大罪狀。因田文鏡深獲雍正倚重、寵信,謝濟世的彈劾引起雍正不快,謝濟世不看皇帝臉色行事,仍然堅持彈劾。

雍正認定謝濟世是“聽人指使,顛倒是非,擾亂國政,為國法所不容”,免去謝濟世官職,下令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審。嚴刑拷打之下,雖然沒有拿到證據,但仍然以“要結朋黨”的罪名,擬定斬首。後改為削官謫戍邊陲。

經過漫長艱難的跋涉,謝濟世與一同流放的姚三辰、陳學海終於到達陀羅海振武營,他們商量著準備去拜見將軍。有人告訴他們:戍卒見將軍,一跪三叩首。姚三辰、陳學海聽後很是淒然,為自己一個讀書人要向人行下跪磕頭的大禮而難過。唯獨謝濟世倒像是沒事似的,心情輕鬆,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兩個同伴說:“這是戍卒見將軍,又不是我見將軍。”

等見到將軍,將軍對這幾個讀書人很是敬重,免去了大禮,還尊稱他們為先生,又是賜座,又是賞茶。出來的時候,姚三辰、陳學海很是高興,臉上露出得意神色,謝濟世倒是一臉平靜。他說:“這是將軍對待被罷免的官員,不是將軍對待我,沒什麼好高興的。”

兩個同伴問他:“那麼,你是誰呀?”謝濟世回答說:“我自有我在。”謝濟世這樣一番回答,言語之中有對自己的信仰和尊重,到達了完全超脫的地步,修煉出一個完整的自我,超然物外,寵辱加身,心無所動,不為形役,外界的寵與辱都不能觸及和傷害他那高傲的靈魂,哪怕麵對自己的生命即將被剝奪也麵不改色心不跳,不願在臨刑前飲酒,他稱這酒是“迷魂湯”。他那高傲的靈魂要高高在上地、清醒而冷靜地麵對一場對自己生命的殺戮,哪怕做鬼也要做一個清清醒醒的鬼。在謝濟世眼裏,沒有得意,沒有失意,有的是對自我的肯定,對靈魂的把持和堅守。做他自己認定的事情,寵辱不驚,心態平和,凜然不可侵犯地穿過時代風潮的驚濤駭浪。這是謝濟世做人的成功之處,在心理調適方麵,他是人們的榜樣。周潤發主演了一部電影叫《縱橫四海》,裏麵有一個鏡頭至今記憶猶新:“周潤發”在一次打鬥中,失去了雙腿,坐上了輪椅。他一直逃避著他愛的那個女人。而有一次,這個女人猝不及防地找到了他的住處,站在他的麵前。他愣了一下,馬上轉動輪椅,轉過身,背對女人,緊接著,他又迅速轉過身來,望著女人,臉上竟是一片微笑,像深秋的陽光一樣,溫暖、迷人。人生就是如此,有時候,我們隻需要一個轉身,隻要幾分鍾時間,喘息片刻,做一個小小的調整,小小的停頓,然後就可以以平常心從容地將心底的悲傷換作臉上的笑容。

7.淡然處世,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大凡有所作為的人,對功名利祿的追求都不是太強烈,居裏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居裏夫人是一位原籍為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並因此與法國溫馨提示:

失落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機會;然而,不曾失落任何東西的人,卻會因為找不到自我而終至失去一切。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分享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裏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895年,居裏夫人和皮埃爾·居裏結婚時,新房裏隻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皮埃爾·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兒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53年起,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麵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裏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聞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並不在意這些。

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將一事無成。”居裏夫人淡泊處世,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借鑒。

人的成長,不在於有無得失,而在於學習如何有得有失。聰明的人從不擔心失去什麼,而會思考應該得到什麼;愚笨的人則隻惶惶於失去一丁點兒東西,而不曾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16世紀法國的一位大思想家說過這樣一句慧黠的話:“什麼都來一點兒的人,什麼都得不到。”

的確如此,如果我們所得到的是我們從來不曾擁有的,那又有什麼好歡喜的呢?還是淡然視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