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每天都會給我們出難題:工作不如意,情感被傷害,事業遭挫折,如此等等,都會讓脆弱的心靈出現不良反應,都會無形中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數。專家們勸告:點亮自己的心燈吧!今天能走出心靈沼澤的人,明天就會成為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1.不良心理堵塞著人生快樂的源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個人想每時每刻都保持愉悅、快樂的情緒是不可能的,世上也從不存在未有過憂傷、未有過憤怒衝動的人。自卑、憂慮、懦弱、沮喪、攀比等不良心理,時時圍繞在一些人的心溫馨提示:
古人雲:“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可見,不良情緒對我們的身體器官有很大的傷害,有損健康。房的周圍,堵塞著人生快樂的源泉。
概括地說,不良心理的危害,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有損於健康
長期的不良情緒,如不能及時地進行自我調節,會妨礙青少年正常的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記憶、思考、抉擇的能力,同時導致社會功能的下降,如會產生鬱悶、煩燥的心態,致使精力分散,學習效率下降。如果進一步發展,嚴重的抑鬱情緒得不到有效的幹預,容易釀成自殺的悲劇。
一些不良的心理,如壓抑、暴躁、恐懼、焦慮狀態,還會使人們終日生活在岔恨和不快樂的氣氛中,並在身上留下傷痕,甚至產生某種心身疾病。
美國某醫院對45名醫科大學學生觀察30天後,發現凡喜怒無常,容易被情緒困擾的人有77.3%患癌症、高血壓、心髒和情感失調等病。
不良心理的持續發展,還會誘導某些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癡呆、強迫症、恐懼症、疑病症等,在生活、學習中也易發生交通事故。
(2)有損於家庭和社會
不良心理不但影響本人的生活質量,而且還會破壞周圍人的好心情,導致人際關係緊張或惡化,會不同程度地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
持續性的不良心理往往使某些人尋求一些錯誤的應對方式,如自殺、衝動、傷人或違法行為。在遇到強烈刺激時常會導致激情狀態。如暴怒,拍案而起,麵紅耳赤,發生過激行為。雲南大學學生馬家爵便是一例。馬家爵,由於其出身以及個人性格的問題,在生活中受到同學們種種有意或無意的特殊對待,起初他選擇了忍耐,但沒有找到適當的方式去緩解這種負麵情緒,最終在一時衝動下連續殺害4位同學,給家庭帶來了無法彌補的痛苦,給社會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自己也為此會上生命的代價。
因此,我們不應該做不良心理的奴隸,聽任不良心理的擺布。而要慢慢學會調節和控製自己的不良心理,點亮自己的心燈。
2.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
自卑是現代人普遍遇到的一種不良心態。自卑心理的蔓延與發展,足以吞噬一個人的自信心,甚至可以斷送人的人生前途。人生之中,每個人對自己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不恰當的認識。自卑就是由主觀和客觀原因而造成的、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識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每個人前進的路上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失意等,這些都容易使人產生一種自卑心理。
自卑感較強的人一般具有一些性格特征:小心、內向、孤獨和偏見、完美主義。更需指出的是,現代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出人頭地”溫馨提示:
長期的自卑,會使人壓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消磨意誌、軟化信念、畏縮不前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發展成為影響正常生活甚至危脅生命健康的心理障礙。的風氣越來越盛行,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類似升學考試、尋找工作、事業競爭等比試優劣的人生場景中產生。
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這樣的:當自己的形象遭到威脅或破壞時,如果找不出一套比較滿意的破解或補償方式,便容易使人失去自信而自卑。
一般來說,人的自卑心理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發展、形成的。隻要對此有所了解,一旦自己有類似情況,就可針對自身的實際,采取各種措施加以糾正。堅信“你行我也行”,自卑心理就會逐漸被克服。
樹立自信心是戰勝自卑感的根本方法。心理專家在生活中發現,隻要做到以下“四個正確”,就能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1)正確評價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短處,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我們顯然不能因為自己某一方麵的能力缺陷就懷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們不僅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處,還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與人比較。按照社會心理學上的歸因理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把失敗得失歸之於某種原因。許多人的自卑心理,實際上就是由於歸因不當造成的。
(2)正確表現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現自己的過程中,由於受到挫折,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除了正確評價自己以外,還要學會適當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對自己提出適當的要求。自卑是同失望形影相隨的,或者說,自卑是在失望的基礎上產生的。為什麼自己會看不起自己呢?因為自己對自己失望透了,簡直有些絕望了。人的失望情緒,又是同人對某件事情的期望程度相關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後因結果不理想而產生的失望程度也相應越高。
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一下子要求過高。比如你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中發過言,第一次在許多人麵前講話,就不能把發言效果設想得很好。這樣即使失敗了,也不會過分失望。
心理學家建議,自卑感強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這些事情即使很不顯眼,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任何成功都會增加人的自信,對於自卑的人來說尤其如此。而且,任何大的成功,都蘊積於小的成功之中。隻要循序漸進地鍛煉能力,自信心就會取代自卑感,這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3)正確補償自己
補償是人的天性。常言道“盲人耳聰”,說明失明的人,耳朵特別靈,以聽補盲,就是這個道理。人不僅具有生理上的補償能力,還可以進行心理上、才能上的補償。當然,補償應該是積極的。有的人自歎能力不如別人,卻巴不得看到別人失敗受挫甚至犯錯誤,這是一種幸災樂禍,是一種消極補償,當然是不可取的。
培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還需要采取有效的具體方法人們根據心理學家的提示,在生活實踐中總結了以下五種培養自信心的有效措施。
(1)盡量坐在前麵
坐在前排,是培養自信的一個好方法。
坐在前麵比較顯眼,沒錯!雖然坐在前排較醒目,但是別忘了想不醒目而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本身就很顯眼,引起別人注意可以增強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任何集會的時候,後麵的座位都會先坐滿。這個現象相信你也親自體驗過。大部分人喜歡坐在後麵,或許是因為不願意太顯眼。可要知道,這種態度隻會使他自己顯得畏縮不前、信心不足。
請你從現在起,在參加各種集會時盡量以坐在前排為原則。隻要走入人群,就坐到人群的最前麵去。如果你能養成自動坐到前麵的這種習慣,那麼,這種習慣會帶給你無限自信。
(2)注視對方的眼睛
當對方不敢注視你的眼睛時,通常表示著:“我在你身旁,感到自己無能為力,我在你麵前感到自卑、渺小。”逃避對方眼睛的人說:“我害怕,我沒自信。”所以當你有自卑情結的時候,你不妨直視對方的眼睛,以克服這種恐懼的心理。
凝神注視對方,等於告訴對方:“我是正直的人,對你絕不隱瞞任何事情。我對你說的話,是我打心底裏相信的事情。我沒有任何恐懼感,我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3)用新的姿勢走路
心理學表明,當一個人不自信的時候,會造成走相的不自信,同時,一個人走相的自信反過來也會引導內在的自信。
因此,建議不妨經常改用一些新的姿勢走路,這對自信形象的樹立既簡單又有效。
比如,你可以比別人快20%的速度走路,一個人的步伐的加快將大大地促進自己心態的調整和改變。
因此,如果你不自信,不妨時刻提醒自己:抬頭!挺胸!走快點!步子邁大點!
(4)主動發言
有許多思想敏銳、頗具才幹的人,不喜歡討論事情,並與他人難以相處。這並不是說他沒有那份能力,問題是他缺乏信心。
在會議上或交談時,你必須養成主動發言的習慣,抓住任何一次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當你自告奮勇地發言時,你的自信力一定會增加,說起話來也就越容易了。戴爾·卡耐基極力以“主動發言,練習講話”這種生活化的訓練方法來幫助缺乏自信的人建立自信,實際效果十分理想。
(5)常帶微笑
“微笑會給人帶來自信。”微笑雖然是自信缺乏者的特效藥,但是許多人卻不相信這句話,因而在自己感到恐懼時,他們決不微笑。事實上,微笑能給自己帶來自信,祛除恐懼與煩惱,擊碎意誌的消沉。微笑能喚起對自我的認同,當你微笑時,說明你看重自己和自己的狀態,對自己感到滿意,這將有助於你更上一層樓;你微笑,在別人看來你是一位大方開朗的人,無形中會讓對方產生好感並吸引對方,由此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3.調節自我,釋放心中的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麵臨心理壓力,是以瘋狂的工作或玩樂麻痹自己,或者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還是平靜地處理好問題然後置之腦後?前兩種情形是大多數人較容易出現的反應,而對第三種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冷靜地處理心理壓力也不是難事,那些在危機麵前不驚不詫,保持冷靜的人並非天生就有這份能耐,他們也都是在生活中逐漸學會的。
以下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壓力征兆,可以自我識別:有沒有食欲或食欲過盛;
心跳過快;
頭痛或頸背部肌肉緊張;
難以入睡或半夜醒來;
噩夢頻頻;
不能深呼吸;
皮膚過敏或濕疹;
吸煙或飲酒過量;
注意力難以集中;
為瑣碎小事而與家人同事爭吵。如果你有其中兩條以上的征兆,就意味著你可能處於心理緊張狀態了。
溫馨提示:
在生活或工作壓力下,產生心理緊張十分正常。但是如果任由這種緊張心理長期存在,而不想去釋放和排解,人就勢必會屈服於壓力,就會造成心理的不健康。應付緊張狀態有以下三種策略:
(1)找到控製壓力反應的方法
我們生活中的壓力可能並非來源於所陷入的生活困境,而是來源於我們對這些生活經曆所采取的反應。你無法控製生活降臨於你頭上的打擊,但你卻能控製自己對待這一打擊的態度。所以,在麵臨心理壓力時,你一定要做到:不要讓壓力占據你的頭腦。保持樂觀是控製心理壓力的關鍵,我們應將挫折視為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不要養成消極的思考習慣,遇事要多往好處想。洞察你自己的心聲。許多人對一些情形已形成條件反射,不假思索就做出反應。我們應多聆聽自己的心聲,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努力在消極情緒中加入一些積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