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抱樸守拙,善於藏巧於拙(1 / 3)

人生的藝術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低姿態生活;二是高境界做人。生活的品位不會因姿態的強弱而減少半分,而做人的智慧全因境界的高低而彰顯優劣。抱樸藏拙,低調做人,往往就能成就大業。

1.外愚內智,實乃至高的處世之智

外智者,工於計巧,慣於矯飾,喜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幹練,吃不得半點兒虧。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不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溫馨提示:

高明之人,並非事事爭剛強,招招顯聰慧。他們的高明在於,能夠超乎常人地處理“愚”和“智”之間的關係,寓智於愚,外愚內智,似愚實智。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

老子雲:“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愚智之別,實為內外之別,虛實之分。明代時,況鍾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隨尚書呂震左右。況鍾雖是小吏,但頭腦精明,辦事忠誠,呂震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推薦他當主管,升郎中,最後出任蘇州知府。

初到蘇州,況鍾假裝對政務一竅不通,凡事問這問那。府裏的小吏們懷抱公文,個個圍著況鍾轉悠,請他批示。況鍾佯裝不知,瞻前顧後地詢問小吏,小吏說可行就批準,小吏說不行就批不準,一切聽從部屬的安排。這樣一來,許多官吏樂得手舞足蹈,個個眉開眼笑,說況鍾是個大笨蛋。

過了三天,況鍾召集全府上下官員,一改往日溫柔愚笨之態,大聲責罵道:“你們這些人中,有許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卻阻止我去辦;某某事不可行,他則慫恿我,以為我是個糊塗蟲,耍弄我,實在太可惡了!”況鍾下令,將其中的幾個小吏捆綁起來一頓狠揍,鞭撻後扔到街上。

此舉使餘下幾個部屬膽戰心驚,原來知府大人心裏明亮著呢。所有部屬一改拖拉、懶散的樣子,積極地工作,從此蘇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樂業。你想處世“高明”,而不是“精明”嗎?那就請牢記並實踐老子的話:“大智若愚。”將“智”屬於“愚”之內,處世必能進退自如,左右逢源。

2.藏巧守拙,掩盡鋒芒謀人生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守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一般地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處世守拙的方法。曹丕以哭勝曹植的美文是一個例子,安祿山作楊貴妃的幹兒子也溫馨提示:

藏巧守拙,多用於兵法計謀,其實人生也是如此,許多事情不可鋒芒畢現,過於要強。否則將吃大虧,甚至導致殺身之禍。是一個例子。

還有一種正麵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責力,即是通過“拙行”保全自己。唐朝開國將領李責力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當初起兵時,李密與李淵父子勢力之間,是勾心鬥角的兩部,隻是李密後來被王世充打敗,他才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責力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安排了這樣的行動:把他“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地理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的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繳富貴而居“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的感慨,認為李責力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責力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心懷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責力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表麵看,李責力這樣做,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責力的一種愚忠,而實際上李責力這一舉動將收到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之”,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責力更得朝廷器重,恩及三世。李責力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不信任直接對己的甜言蜜語而相信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的品質——即側麵觀察的結果,尤其是迎合了人們一般普遍地喜愛那種脫離於常人最易表現的忘恩負義、趨吉避凶、奸詐易變的人性弱點而表現出來的具有大丈夫氣概的認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是“藏巧於拙”處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遇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陳倉,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最後一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過,對於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認為應有包藏、凝重的胸懷與氣度。有一句名言曰: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事,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要圓活,要能隨機應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例如,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慣處,不必棱角太露,過於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如此守拙,既可以保全人格氣節,也可以保護自己潛機行事。

3.大巧者若拙,處處謙虛謹慎

蘇軾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蘇軾的話可以在老子的書中找到來溫馨提示:

真正大智大巧的人往往深藏不露,這是對大巧若拙的一種理解。大智大巧者的智慧技巧,是經過長期的修養磨練之後,達到樸實、自然、平易的化境,能夠以簡馭繁,寓巧於拙。源。《老子》第四十五章有這樣的話:“大直若屈,大辯若納,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是才智技藝達到精湛圓熟的最高境界。

才智極高的人,學習越深入,見聞越廣博,越感到學海無涯而個人知識有限,因而更加謙虛謹慎,處處收斂鋒芒,從不炫耀和顯示自己。不像有些才智淺薄的人,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知半解之後,便自吹自擂,目中無人。這就是俗話說的“滿罐不晃蕩,半罐起波浪。”

從技巧來說,庖丁解牛,可以說明這種境界。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刀在牛的筋骨空隙間活動而能遊刃有餘。這種臻於自然平易的化境,是在實踐中長期艱苦磨練的結果。

藝術上的化境則是絢爛達於極致後複歸於平淡自然。陶淵明的詩可以代表這種藝術境界。陶詩自然平淡卻真淳感人,因為在自然平淡的詩句中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現實生活和深沉曲折的人生感悟。蘇軾說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元好問稱讚陶詩“一話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受到世人的稱讚,他平淡自然的詩歌也為曆代讀者傳誦。他的平淡自然的詩歌反映的是一種崇高的人品與詩品。

藝術是需要技巧的,而最高的技巧是不留斧鑿痕跡、看不到技巧的技巧,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原始的、初生的藝術,一般是色彩華麗,熱情奔放。成熟的藝術則歸真返樸,趨於簡約、平淡、含蓄,呈現出深邃空靈的意境,可以供人們自由馳騁想像。元人的畫常以一樹一石反映千山萬壑,可謂簡淡至極了,然而簡潔的畫麵卻包含了無窮的世界。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大巧若拙是個人修養的一種深沉、含蓄,圓熟的境界,愚中包含著大智慧,拙中包含著大技巧,同淺薄外露的眾生相形成鮮明的對照。

大巧若拙也是一種寓剛於柔、剛柔相濟的理想性格。人的秉性有的剛烈,有的柔順。剛與柔本身難分優劣,而且有互補作用,如果各走極端,就會成為弱點。古人說,“柔之戒也以弱,剛之戒也以躁。”性情柔順的人要防止軟弱,無主見,無原則,缺乏進取精神和鬥爭精神。性情剛烈的人要防止暴躁衝動,缺乏耐性和靈活性,缺乏圓融變通的處世方法。人的理想性格應該是剛柔結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中國人不但追求剛柔相濟的性格,也追求剛柔相濟的藝術。唐司空圖《詩品》中的雄渾(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遊雲,寥寥長風)、豪放(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等屬於陽剛之美,纖穠(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綺麗(霧除水畔,紅杏在村。月明華屋,畫橋碧陰)等屬於陰柔之美。一些藝術大師的作品,往往是剛柔相濟,豪放而不粗疏,綺麗而不纖弱的。

人們年輕時性格剛烈暴躁的居多,隨著生活的磨練,剛烈的性格逐漸增加柔順的因素,變得深沉老練起來。晉末劉琨,北伐石勒失敗,被盟友段匹石單拘禁,自知必死,於是寫了《重贈盧諶》。其結句說:“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原詩表達的是劉琨英雄失路、壯誌難酬的滿腔悲憤,我們在這裏用來說明性格磨練變化的過程和境界。鋼經過千錘百煉,能變為可以繞指的柔物。一個人久經生活磨練之後,可以變得更有韌性,既不放棄原則和目標,又能根據環境和條件,能進能退,能屈能伸,這就是許多成就大事業的人所具有的剛柔相濟的性格。

古人把“綿裏藏針”作為處世的要訣。綿裏藏針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內心狠毒的人裝出和善的麵貌,以達到害人利己的目的,這種行徑是為世人所不齒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寓剛於柔,柔中有剛。待人接物,既有原則性、鬥爭性,又有寬容親和的態度。講原則性、鬥爭性,不是鋒芒畢露,盛氣淩人,講寬容親和,不是口是心非,表裏不一。這樣的綿裏藏針,既能堅持原則和宗旨,實現行動的目標,又能協調人際關係,團結大多數,在今天,仍然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