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處世策略。古代的一些政治家,當自己處於劣勢、麵臨被別人吞並消滅的危險時,常常施行“韜晦之計”。韜即韜光,晦為晦跡。韜晦之計就是收斂鋒芒,把自己的誌向、才能、行跡隱藏起來,以免遭受別人的注意和攻擊。
《三國演義》中寫了許多劉備施行韜晦之計的故事。劉備誌在天下,但實力不足,被呂布奪去徐州和小沛,連棲身之地都沒有,隻好到許昌投奔曹操。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劉備雖然受到漢獻帝的倚重,被封為左將軍,但怕曹操猜忌謀害,於是韜光養晦,在後園種菜。一天,曹操約劉備飲酒,談論誰是當今的英雄。劉備說了當時的群雄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曹操認為這些人算不得英雄,然後“以手指玄德,複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聽後大吃一驚,手中的匙箸不覺落到地下。當時正好有雷聲,劉備才趁機掩飾過去。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過程中,始終是收斂鋒芒,藏而不露,列舉許多人為英雄,不把自己算入英雄之列。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采取這種態度是比較明智的?曹操雖然看出劉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下之誌”,但劉備的現實表現令他比較放心,不會對他構成威脅。這樣,劉備才得以乘機逃出曹操設置的籠網,演出後來“三國鼎立”的故事,如果劉備當時自吹自擂,鋒芒畢露,結局可能是另外的樣子了。
在“煮酒論英雄”的開頭,曹操說了關於龍的變化的一段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段話可以作韜光善晦、待時而動的注解。
韜光養晦,不僅適用於天下的政治人物,對我們一般人立身處世也是有啟發的。肖統《靖節先生集序》中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聖人和賢人把自己的名聲和才能隱藏起來,不到處炫耀自己。老子說:“幫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是說,國家銳利的武器不可以隨便向人炫耀;同樣的道理,個人的才能本領也不可以隨便向人炫耀。
自吹自擂,到處炫耀自己的本領和才華,至少會產生兩種不良效果。一種不良效果是引起別人的反感,因為誰都不願意和自吹自擂的人打交道。另一種不良效果是引起別人的猜忌。妒賢嫉能的心理仍然普遍存在,為了免遭別人嫉妒和打擊,收斂鋒芒,掩藏才能,有時是明智的選擇。另外,在和對手競爭的過程中,到處誇誇其談,自我吹噓,容易暴露自己的實力和意圖,這樣就會被對手利用而遭受失敗。
4.裝醉打拳,形醉而神不醉
裝愚守拙,乃是人情操縱的一流功夫。
真醉和裝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虛”處,是迷惑對手,而“拳”卻擊在“實”處。溫馨提示:
在人生的很多場景中,有時“拙”不等於“劣”,“愚”不等於“笨”。因為裝愚與守拙,常常是大智之人為戰勝對手的一流功夫。看過電視連續劇《水滸》的人都知道武鬆“醉”打蔣門神的精彩片斷:手握酒杯,仰脖而幹,身子東倒西歪,步履輕飄虛浮,蔣門神於漫不經心之際,鼻梁突著一拳,尚未回過神來,眼額又遭一腿……當其終於醒悟這絕非是酒鬼的“歪打正著”之時,其已身受重創而無還手之力了。“醉拳”之厲害,在於一個“裝醉”,表麵上看來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蹌蹌,不堪一推,而其實呢,醉醺醺之中卻殺機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時,卻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在政治風雲中,有時當危險要落到自己頭上時,通過裝傻弄呆,還可以達到逃避危難、保全自身的目的。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被曹爽控製,架空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雖然甚為不滿,但一時又無能為力。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時也為了隱蔽自己,以待時機,司馬懿告病居家,不問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勝去探視司馬懿,以查虛實。
司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當李勝來到時,隻見司馬懿躺在床上,兩個侍女正在喂他喝粥,米粥灑滿了前胸。李勝與他說話時,司馬懿故意做出氣喘籲籲的樣子,話也聽不明,說也說不清。李勝回去後,詳細報告給曹爽,並說:“司馬公不過是尚有餘氣的屍體而已,形神已離,大人不必再對他有何顧慮了。”
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馬懿,聽到他不會久留於人世,心中無比高興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無忌憚了。司馬懿則加緊秘密組織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公元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皆隨同前往,司馬懿乘機發動兵變,廢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將其全部處死。《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其待人接物極有講究,且善於從小事做起:元春省親與眾人共敘同樂之時,製一燈謎,令寶玉及眾裙釵粉黛們去猜。黛玉、湘雲一幹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間甚為不屑,而寶釵對這“並無甚新奇”,“一見就猜著”的謎語,卻“口中少不得稱讚,隻說難猜,故意尋思”。有專家們一語破“的”:此謂之“裝愚守拙”,因其頗合賈府當權者“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訓,實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之高招。
愚者和裝愚者是迥然相異的兩種人。裝愚的,是“外愚而內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主旨,無關大局,而“精”卻“精”在節骨眼上。蔣門神遭武鬆一頓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終死於武鬆刀下,自是惡貫滿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卻令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味道。
裝醉打拳乃格鬥上乘技法,裝瘋賣傻是人情操縱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夠使他人“買”下自己傻氣的人,正是人生中“最偉大的推銷員”。
5.低調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這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陶俑多尊,但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而這尊跪射俑保存得最完整,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這尊跪射俑為什麼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導遊解釋說,這得益於他的低姿態。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米至1.97米之間。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而低姿態的跪射俑受損害的程度就小了很多。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溫馨提示:
低調做人,看起來是低姿態,實際上是高境界。做人高調還是低調,不隻是表麵上的一種姿態和表現,更能折射出人的內在品質與智慧的光輝。性。這尊跪射俑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自己當成泥土,如果老是將自己當成珍珠,就時時會有被埋沒的痛苦。這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從曆史的長河來看,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擁有多久,都隻不過是擁有極其渺小的瞬間。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低姿態生活,高境界做人。
低調是一種做人的藝術,也是感悟人生後的一種智慧,經曆挫折後的一種持重。有誌者欲成就自己的事業,必須學會低調做人,磨煉自己的忍耐力,否則將很難成就大事業。
在工作和生活中應自覺學會低調做人。低調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修養越高的人,實際上也是越能成就大事的人。
低調是人謙和的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是精神力量與心理素質完美結合的高尚風度。低調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美德!
越是有成就的人,態度越謙虛、越低調;相反,隻有那些淺薄地自以為有所成就的人才會驕傲。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說:“當我從事的石油事業蒸蒸日上時,我晚上睡覺前總會拍拍自己的額角說:‘如今你的成就還是微乎其微!以後路途仍多險阻,若稍一失足,就會前功盡棄,切勿讓自滿的意念侵吞你的腦袋,當心!當心!’”
聰明人總是把謙虛與恰當的自我標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由此而走上通向成功的大道。大智若愚的人既可以保護自己不受猜忌和傷害,又可以為自己的事業成功創造條件,使自己在適當的時候一鳴驚人。
保持謙虛態度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處處受人歡迎,遇到困難別人也願意幫忙。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大多喜歡聰明、謙讓而豁達的人,討厭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這些愚蠢的人最終會使自己在交往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在生活中,當發生一些不甚嚴重的矛盾糾葛時,一定要學會“太極功夫”。別人打過來你讓一下,隨後再順勢不輕不重地送回去,留有餘地。如果此時“長衫一摜,露出短打”,逞一時匹夫之勇,把事情搞得沒有任何回旋餘地,其實也就斷了自己的後路。這種做法往往還會被其他旁觀者視為初出茅廬之舉,屬於不穩重之流,氣數不長。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有時甚至不是因是非問題、利益問題,而是麵子問題。把事情做得極端,不給麵子,就如當眾打對方一個耳光一樣,令對方記恨。
在生活中,人與人打交道的目的、期望值等各不相同。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得講究聽“弦外之音”。各懷心機的兩個人初次打交道,為了盡可能地避免風險,能否從對方的言語中體察到他的真實想法,便成為一件重要的事。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時,如果對方的態度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你已將其想法完全掌握,並提前辦妥擺平,這就給足了對方麵子,而你的運氣則想不順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