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交往中,要學會將對方的位置擺得比自己高。無論是“太極功夫”也好,還是善解人意也罷,關鍵在於戰勝自己的虛榮心、麵子觀念。要做到“我沒麵子,別人有麵子”,而這種處世的實質就是友善處事、真誠待人。
6.收斂鋒芒,聰明地保護自己
鋒芒不可畢露,功高不可蓋主。
《老子·洪德》章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聰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你有才華,那隻是一方麵的才華,我們必須把保護自己也算作才華之列。一個不會自我保護的人有才華,卻過早地埋沒了才華,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事,這樣的才華有什麼用呢?這樣的才華仍然是小聰明。溫馨提示:
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人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對家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秦朝的李斯祖先是楚國上蔡人。他後來歸順秦始皇,被當作客卿。開始當廷尉,後來作了宰相。他上書要燒書,百姓在一起討論《詩經》、《尚書》的都要殺頭。於是他把儒生活埋,焚燒經書、術數書籍。李斯曾和宦官趙高造偽詔而殺了公子扶蘇。後來他與趙高發生了矛盾。趙高對二世挑撥說:“李斯大兒子李由是三川守衛,同盜賊陳勝私通,而且丞相身居你之下,權力卻比你還大。”秦二世認為他說得對,於是把李斯關進牢房,用完五刑,在鹹陽把他腰斬了。李斯臨刑的時候,回過頭對兒子說:“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塊出去,到上蔡東門去追野兔,怎麼能夠做到呢?”於是父子相對痛哭,李斯最終被滅了三族。如果這些有才華的人能收斂一下鋒芒,學會保護自己,一邊為天下黎民著想,為社稷著想,一邊實施自我保護,哪裏還有這麼多悲劇發生呢?實際上,兩者完全可以兼顧,並不一定非要顧此失彼。曆史上事業成功而且下場很好的人多的是,他們或者歸隱,或者仍身居高位,這不是取得了雙重的成功嗎?事業成功而個人生活失敗,怎麼能算完全的成功呢?怎麼能是大智大慧的人所為呢?
所以,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鋒芒不可畢露。這方麵,三國時代的荀攸是一個絕好的榜樣。曹操是個難侍候的梟雄。他有過人的才華,下手快,出手狠,疑忌心重,氣量極狹,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作為信條。他殺了在危難中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九口人,殺了能摸透他心思、鋒芒外露的謀士楊修。可是他手下有一位謀士荀攸,卻與他相處融洽,前後為曹操謀劃十二奇策。曹操玩弄權術,想讓手下的人怕他,荀攸未必不知道,但他不露聲色。
荀攸對曹操執禮甚恭,讓曹操感到自己的重要和特殊,平時對一些小事,總是裝聾作啞,順水推舟,想來“丞相英明”之類的話是不會少說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博得曹操的信任和欣賞,每到關鍵時刻,他的計劃就總能為曹操所接受,從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揮,又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把人臣的藝術發揮到極致,所以曹操說他“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但要克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還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會逐漸枯萎。
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遭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低調做人掩飾起你的才華吧。有道是急流勇退,適可而止,隻有能夠好好地把握自我,聰明地保護自己的人,才會有更成功、更幸福的人生!
7.韜光養晦,免受無謂的騷擾
“本事”就像一筆財富,誰擁有這筆財富,誰就會受人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算計。所以聰明的富人大都不會輕易“露富”。同樣,聰明的有本事的人也不可輕易露出自己的真本事。在河南省有一位武術教練,因其培養了眾多的武術高手而在全國武術界聞名遐邇,在他60多歲退出專業教練職務後,每天都有幾十個慕名而來找他學武術的年輕人,使他應接不暇。他已經沒有更多精力教這些年輕人溫馨提示:
古人早有警示:“皎皎者易汙,曉曉者易折。”避免被汙折損的高明之法便是韜光養晦。不輕易露才顯智,便少了許多麻煩與煩惱。了,因此他得罪了幾家鄰居,他的一個親侄子也不理他了。不得已他辦了一個二十人的學習班,花錢租用一間體操練習房。可他根本上不了課,這間體操房裏外都是人,而且他們家在半夜以前總有電話聲,拿著朋友書信拜訪的人,拎著禮物來拜師的人,揣著錢前來要求學武的人熙熙攘攘不斷,他根本無法休息。一天早上他老伴3點就起床了,拿把椅子坐在樓下。每來一個人,老伴就說:“今天師傅病得很厲害,不能上課了。”可5點不到,他們家先後來了4趟救護車,十幾個醫生,鬧得老教練苦不堪言,不得已老教練搬了家。
3天後,要求習武的青年又按圖索驥找上門來,而且又受到幾個老朋友的責怪:“怎麼搞的,我們家的電話成了找你的尋呼台了,整天電話聲不斷,煩死人了。”
沒有辦法,一個月之後,老教練和老伴商量後,回到老家山東去了。可好景不長,盡管老教練隱姓埋名,不到一個月,老教練又被找到了。一天,老教練與老伴在花園遛彎兒,猛然有四名青年跪在老教練麵前拜師,自稱他們是從河南省來的,這回老教練真的兩眼一黑,昏迷了過去。四個青年,打車送醫院掏錢治病,忙前跑後像親兒子一樣。經過醫生診視,老教練並無大病,隻是一時驚詫所致。過後,老教練的老伴給四個青年跪下了,好歹哄著說著:如今老教練身體不行,已教不了人了。並送上往返路費,算是把他們打發走了。以後,還會有多少人找上門來,就不得而知了。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旦出了名,除了風光無限,也還有麻煩不斷。於是有的名人抱怨自己失去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幹擾。可見,適當地掩藏起真本事,是少受騷擾的一種必要保障。
8.與世無爭實為與世大爭
《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話的意思是說謙讓的美德。它告誡人們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東西不要獨食,要拿一部分與人分享。如果你經常這樣想,經常這麼做,那你的人生就會快樂安詳。所謂謙讓的美德也絕非一味地讓步,要知道,世間的事物總是相對的,有時候你是讓了一步,退了一步,但這可能就是你的進步。即使終身的讓步,也不過百步而已。也就是說,凡事表麵上看起來是吃虧了,但事實上由此獲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溫馨提示:
生活之中,凡是禍事皆因“爭”起。前人常告誡後人:爭則兩敗,和則兩利。然而真正做到與世無爭並不容易,它需要長久的人生修煉。為什麼必須謙讓呢?因為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勝心。你要聯絡感情,就必須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對方的自尊心,那就必須抑製你自己的好勝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比如對方與你有同樣的特長或愛好,對方與你爭勝鬥強,最理智的辦法是先讓一步,即使對方的技藝敵不過你,你也得先讓對方占點上風。當然一味地退讓,也許會使對方誤認為你的技術不太高明,不是對手,從而引起對方視你為無足輕重的心理。所以,你與他比賽的時候,盡管要謙讓,但必須先施展你的相當本領,先造成一個均勢之局,使對方知道你不是一個弱者;進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緊,使他神情緊張,才知道你是個能手;再進一步,故意留個破綻,讓他突圍而出,從劣勢轉為均勢繼而從均勢轉為優勢;結果把最後的勝利讓於對方。對方得到這個勝利,不但費過許多心力,而且危而複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對你也更添敬佩之心。如果互不相讓,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兩敗俱傷。有則寓言說:一天,一隻獅子和一隻老虎在一條隻能讓一人通過的山路上相遇,下邊是絕壁懸崖。這老虎與獅子向來都自認為獸中之王的,互不買賬。這會兒狹路相逢,兩個你看我,我看你,誰也沒有退回去讓對方先過去的意思。老虎心想,要是我一讓開,這事被其他動物知道了,我這獸中之王的威風不是從此威風掃地了!要是和獅子硬拚,且不說能否勝它沒有把握,就是這麼陡峭的山路,隻要自己一動,落地不穩就意味著自取滅亡……獅子也在想,過去你這老虎總與我爭奪獸中王位,我還沒好好教訓你,今日狹路相逢,我豈能示弱,否則我這百獸之王的名聲算是白給了。可憐這兩個愚笨的家夥為了爭一時之氣,互不相讓,最後誰都捱不住了,就放手大動幹戈。才一個回合,就雙雙墜入懸崖之中,兩命嗚呼了!
有人可能會說,這因為是獸類不懂得人間道理,才至於此。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好多人也並不比老虎獅子聰明到哪裏去。該忍的不忍,該讓的不讓,逞一時之英豪,最後危及自身。這則寓言從反麵告訴我們,凡事要用理智來指導你的行動;無關緊要處的較量該讓的要毫不猶豫地謙讓。這樣為人處世,表麵上看是退是讓,是與世無爭,實則是進是保,是與世大爭,大爭者若無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