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掌握機智處世的決竅(1 / 3)

在當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不善變通者,人生就難以發展,缺少機變的智慧,人生就難以立命。機智處世,是一種低調做人的風度,是一種海闊天空的胸襟,更是一種靈活機智的人生智慧。

1.隨機應變,處世要軟硬兼施

在為人處世中我們提倡軟硬兼施,該軟則軟,該硬則硬。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應當說更多的時候是軟的,所謂有話好說,遇事好商量,遇事讓人三分等等,都是人們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態度和常用方溫馨提示:

為了生活平安,辦事順利,初入社會的人,或過分軟弱、過分單純的人,務必要了解軟硬兩手的效用,要有點軟硬兩手交替著用的謀略與隨機應變的思想。法。但不是所有的時候軟的手段都靈驗,有的人就是欺軟怕硬,敬酒不吃吃罰酒,好話聽不進,惡話倒可讓他清醒。這樣,強硬的態度與手段就成為必要。《水滸傳》裏到江州漁船上搶魚的李逵,好話聽不進,結果碰到浪裏白條張順。張順把他誘進水裏,以他水上的硬功夫,把一個鐵漢子黑旋風淹得死去活來。李逵這才不敢冒失,也才真正領教了逞強的苦頭。浪裏白條張順,也是在軟的辦法用盡,才來硬的,並且用計把李逵引到水裏,讓他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樣,張順才可以發揮自己的硬功夫。就客觀情況而言,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軟與硬的兩手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虧。也就是一個人如果太軟,則易給人弱者的印象,覺得你好欺負,於是經常受到別人行為、言語、態度的戲弄與不恭。這種現象是普遍的,因為不可能指望人們修養都那麼好,公正無欺地待人,而恰恰相反的是,更多的人總多少有點欺軟怕硬的毛病。因此,不可一味的軟。

當然,與人交際,也不可一味不轉彎地強硬。一個人太強必然使人覺得他頭上長角,渾身長刺,別人對他的態度是:“人狠了不逢,酒釅了不喝。”換句話說就是,人太狠我不惹你,惹你不起還躲不起!這是一般時候的態度。到節骨眼上,別人忍無可忍,牆倒眾人推,如張順和眾多漁夫對付李逵,李逵的厄運就難逃了。那時的李逵在水中淹得死去活來,要不是宋江來得及時,再拖延幾口氣的工夫,隻怕李逵就要被張順丟到江中喂魚了。

所以,軟與硬,作為一種謀略,或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無論何種場合,不可偏廢。從理論上講,軟,體現友善、修養、通情理;硬則顯示尊嚴、原則和力量。它作為軟硬謀略的兩個方麵,存在的基礎應是真實與合理,否則,軟硬兼施便成了狡詐,雖得逞於一時,終究必吃大虧。

2.以迂為直,讓頭腦多些拐彎

“以迂為直”出自《孫子兵法》,其本意是在無法走直路和捷徑時,不妨走些彎路,通過迂回前進達到目的。

人生之中,歧路縱橫,險關林立。每個人都難免遇到一些坷坷坎坎,麵對這些坷坷坎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結果。明知有險,暫時拐彎、繞行,並不是怯懦的落伍。一味猛進,盲從不察,勢必跌入陷阱,傾覆人生。

在人生之中,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製約,常是欲速則不達。這是以迂為直的最簡單的緣由。

溫馨提示: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條直線的,聰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通過迂回應變,達到既定的目標。高明的人,要達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即常用以迂為直的韜略。欲其東,先其西;欲求速,先圖緩。表麵上看,這樣的行動遠離了既定目標,而實際則是走了直路。西歐一些國家的高速公路,即使橫貫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筆直的,他們是能直也不直,直也要取彎。在穿過地處平原的城市時,雖然地下道不足百米,卻也是一眼看不到頭。也許有人會問山道彎彎,那是無可奈何,而平道為什麼也彎彎呢?這是因為彎路可以使司機在高速行駛中,始終保持警惕性,集中精力開車,可以減少車禍發生。在西歐發達國家裏家用汽車猶如我們的自行車,一到節假日,高速公路上的車流量成倍增加,而且不限速,但車禍很少。除了西方人嚴格按交通規則行車外,也應給“彎路”記上一功,這就是西方人的智慧。

有些話不能直言,便得拐彎抹角地去講;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借人搭橋;搞不清對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就要投石問路、摸清底細;有時候為了使對方減輕敵意,放鬆警惕,我們便繞彎子、兜圈子,使用“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戰術,便可將其套牢。意大利知名女記者奧裏亞娜·法拉奇就深諳此道。她以其對采訪對象挑戰性的提問和尖銳、潑辣的言辭而著稱於新聞界,有人將她這種風格獨特、富有進攻性的采訪方式稱為“海盜式”的采訪。迂回曲折的提問方式,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

在采訪南越總理阮文紹時,她想獲取他對外界評論他“是南越最腐敗的人”的意見。若直接提問,阮文紹肯定會矢口否認。法拉奇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兩個有內在聯係的小問題,曲折地達到了采訪目的。她先問:“您出身十分貧窮,對嗎?”阮文紹聽後,動情地描述小時候他家庭的艱難處境。得到關於上麵問題的肯定回答後,法拉奇接著問:“今天,您富裕至極,在瑞士、倫敦、巴黎和澳大利亞都有銀行存款和住房,對嗎?”阮文紹雖然否認了,但為了洗清這一“傳言”,他不得不詳細地道出他的“少許家產”。阮文紹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敗,還是如他所言並不奢華,已昭然若揭,讀者自然也會從他所羅列的財產“清單”中得出自己的判斷。

阿裏·布托是巴基斯坦總統,西方評論界認為他專橫、殘暴。法拉奇在采訪他時,不是直接問他“總統先生,據說您是個法西斯分子”,而是將這個問題轉化為“總統先生,據說您是有關墨索裏尼、希特勒和拿破侖的書籍的忠實讀者”。從實質上講,這個問題同“您是個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樣的,轉化了角度和說法的提問,往往會使采訪對象放鬆警惕,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它看上去無足輕重,但卻尖銳、深刻。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是“直腸子”、“一根筋”,為人處世“不撞南牆不回頭”。建議這些人不如學點迂回術,讓自己的大腦多幾個溝回,多點智慧,腸子多幾個彎彎繞,神經多長些末梢。一言以蔽之:多繞幾個圈子也許會在人生中得到最大的實惠。

行路之人,遇到彎路時,自然會順路而行,而這種做法同樣適用於生活,即繞著圈子達到目標,換個說法就是不走直線走曲線。

3.變通思維,化解棘手難題

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清朝時,合肥縣縣民劉某之女小嬌先後許給三家:一個武官的兒子、一個商人、一個小財主。三家人為娶小嬌,互不相讓,告到了縣衙。

合肥縣知縣大人姓孫,受理“爭妻”案後,思索再三,方才理出一個頭緒,宣布開庭審案。

武官的兒子申訴說:“小嬌是自幼由父母做主許配給我的,理應我娶。”

商人說:“你一走十多年,沒有音訊,小嬌的父親死了,小嬌的母親才把小嬌許配給我,理應我娶。”

溫馨提示:

做什麼事都怕死心眼。死心眼與執著的堅持有天壤之別。前者是對謬誤固執己見,後者是對真理絕不放棄。作為普通人,多一些變通,少一些固執,生活就會更幸福。小財主說:“你去經商,一走兩年,連個話也沒捎回來,小嬌已18歲,不能在家久等,我已送了聘禮,理應我娶小嬌。”

孫知縣對小嬌說:“你一個姑娘不能嫁給三個男人,本官又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你願意嫁給誰,可挑選一個。”

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女孩子怎麼好開口“選”丈夫呢!小嬌含羞低頭,一言不發。孫知縣連連催問,她隻是不說話。孫知縣問得火起,喝道:“此案本是荒唐,你又不肯開口,說!你到底想要如何?”

小嬌又羞又恨,被逼問得無話可答,一氣之下,喊道:“我想死!”

孫知縣道:“此話可是當真?”

小嬌羞憤已極,心想:事已至此,不管嫁給誰,另外兩個人都不會罷休,如今在公堂之上,出了這麼大的醜,以後還如何做人?不如一死了之。

於是毅然喊道:“我隻願馬上就死!”孫知縣一拍驚堂木,道:“一女嫁三夫,古來未有,看來此案隻有如此,方可了結!來人!拿毒酒來!”

一個差役應聲走到孫知縣麵前,孫知縣寫下一張字據,命差役去庫房中取毒酒。差役接過字據,轉身離去,不一會兒捧回來一瓶“毒酒”,放到小嬌麵前。小嬌一狠心,含淚捧起毒酒,咕嚕嚕吞下肚去,痛苦地捧著肚子,在地上翻了幾個滾,便直挺挺地躺倒在地。差役走上前,摸摸小嬌的鼻子,對知縣說:“死了!”

這時,孫知縣便對堂下的三個男人說:“你們誰要此女,就把她拉走吧!”三個男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開口。

孫知縣對小財主說:“你已送下聘禮,此女歸你,你可速速背走!”小財主說:“我的轎子怎能坐一個死人!”孫知縣又讓商人背走,商人也一口回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