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的兒子見狀,走上前說:“我奉父親之命娶小嬌為妻,小嬌雖死,也是我的妻子,我要用夫妻之禮埋葬她!”說罷,背起地上的“死屍”,大步走出公堂。
武官的兒子背著小嬌回到客店,忽然發現小嬌還有一口氣,於是把小嬌放到床上,守候在床邊。當天晚上,小嬌醒來,恢複如初,兩人遂結為夫妻。
原來,孫知縣在字據上寫的幾個字是:取麻藥酒。孫知縣以此“迂回”之計,使這一棘手的“爭妻”案得以圓滿解決。生活中,每當遇到難題,無法前進的時候,我們不妨也像故事中的孫知縣一樣,變通思維,迂回前進,說不定難題便輕鬆簡單地化解了。
4.寵辱不驚,用理智來控製感情
對待寵與辱,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寵辱若驚”;一種是“寵辱不驚”。兩種態度,可以導致兩種不同結果。
“寵辱若驚”是說一個人受寵的時候驚恐,受辱的時候也驚恐。如果自身缺乏修養,一遇到“寵幸”和“汙辱”就驚恐,那就要大禍臨頭了。因此,寵辱若驚是失敗的一個因素。
“寵辱不驚”其意與“寵辱若驚”則相反,人們不計較寵辱叫做寵辱不驚。這是成功的一個要素。
榮辱毀譽對人會產生很大的震憾。要做到寵辱不驚,就需要用理智來控製自己的感情。
溫馨提示:
受寵與受辱,是人生中經常會遇到的境遇。麵對寵辱而不失常態,不受驚恐,沒有一定的品格修養和豁達的胸懷是絕難做到的。首先,要培養自己將一切置之身外的品質。一些人之所以寵辱若驚,是因為它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如果過於注重“己身”之和,患得患失,乃至失去常態,那受寵時就會得意忘形,受辱時就會陷入迷亂。如若將榮辱毀譽看得淡一些,逐步樹立為理想而奮鬥的獻身精神,將個人得失置之於身外,那就會不為寵驚,不為辱悲。功名利祿全拋下,才能活得更瀟灑。這就需要在寵辱麵前,保持沉著冷靜的豁達心態。逆境的時候要沉著,順境的時候要冷靜。隻有沉著,才能化逆為順,轉危為安;隻有冷靜,才能頭腦清醒,以防樂極生悲。
其次,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人生在世,貴在創業。凡創業者,都不會一帆風順。就是說,在人生之路上,寵辱之事會時有發生。偶爾的失誤會招致嚴厲的批評指責,暫時的成功會贏來一片溢美之詞。況且,有時會受到人們的誤解,會引起他人的妒嫉,乃至會遭到邪惡勢力的打擊。在這寵與辱的不同環境中,都應不受其幹擾,不為其左右,堅定地走自己的路。隻有這樣,才能踏著坎坷之途,走向成功之路。
一個缺乏品格修養、缺乏豁達心理的人,情緒易受寵辱的影響。他們一旦得寵受辱,就會失去常態,或得意忘形,或邪不可測。小人受寵,常常引起人們不安。正是:“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在我國的曆史上也有許多寵辱不驚的人物和故事。唐天寶元年,李白到京城趕考時聽說,考官楊國忠和監官高力士,皆是貪財之輩,倘不送禮,考得再好也得落榜。李白偏偏一文不送。李白考績很好,而楊國忠則批道:這樣的書生隻能與我磨墨。高力士說:磨墨算抬舉他了,隻配給我脫靴。隨之把李白推出考場。一年後的一天,有個番使來唐朝遞交國書,上麵全是鳥獸圖形,唐玄宗命楊國忠開讀,楊國忠如見天書,哪裏認得半個?滿朝文武,亦無一人能辨認。唐玄宗大怒:“限三日之內,若無人認得,文武官員一律停發俸祿;六日無人認得,一概免官;九日無人認得,統統關罪。”後有人推薦李白,李白接番書,不僅一目十行,且應代玄宗寫詔書。其時,李白見楊國忠、高力士站在兩班文武之首,便對唐玄宗說:“臣去年應考,被楊太師批落,被高太尉趕出,今見二人甲班,臣神氣不旺。請萬歲吩咐楊國忠給臣磨墨,高力士與臣脫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玄宗用人心急,就依言傳旨。楊國忠隻得忍氣磨墨,高力士隻得跪著脫靴。李白受辱時不怒,受寵時亦不驚。李白不為一時一事的寵辱而驚恐,表現了賢人君子的超凡脫俗的思想境界。再一點,就是要持自知之明的客觀態度。不論別人怎樣議論、評價你,自己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估價。當別人講你如何如何好的時候,自己要清楚並不像他人說的那麼好;當別人說你如何如何糟的時候,自己也要清楚並不像他人說的那麼糟。這樣,就不會因為他人的過譽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損傷而驚恐氣餒。這樣,就能在順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奮起抗爭,在人生之路上不驚不恐、不停不止地向著遠大的理想目標邁進。
5.中庸適度,把握好處世的分寸
所謂“中庸適度”就是對任何事情本著不走極端的方式,適可而止。溫馨提示:
凡事皆需適度,過猶不及。人生中的中庸智慧,是於忍與不忍中做出理性選擇,是於可忍可不忍中掌握平衡適度。這就要求保持一種適中的人生態度。
許多事情壞就壞在不能把握一個分寸,壞就壞在走了極端。人,盡管有理性,能夠在清醒的時候分清是非好歹。但是,作為有情感的人,卻常常容易一葉障目,為一時的衝動和得意而忘乎所以。而且,即便是在理性的指導下,也往往會由於過分地鑽牛角尖,在一些事情上陷於難以自拔的地步。而中庸便在於克服這樣一種行為方式。
中庸的行為處世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對自己不走極端,適可而止,量力而行
“水滿則盈”、“過猶不及”等等,都是中國的先哲們早已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就是告訴我們,哪怕自己可以去爭取到的東西,最好也是留點分寸、留點餘地,以便在萬一出現什麼情況時,能夠有一個回旋的餘地。這裏,不僅是一個自我謙讓的問題,而且也有一種客觀的必要性。因為,就人來說,一旦處於非常極端的地步或狀態,往往會使自己反而處於比較被動的境地。我們有一些人常常喜歡抓住機會,充分地展示自己。從自我實現的角度說,這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種表現一旦過頭,則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這一點又何止是表現在這一個方麵。在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麵,在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等方麵,都是如此。常常聽到有人這樣說:“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佳肴,盡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隻能吃個七成飽。”這個道理是同樣的。
(2)在待人上要不偏不倚,做到“和為貴”
任何人在工作中都必須與他人打交道,都必須與別人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有合脾性的、對口味的夥伴與朋友,也難免會有一些在性格、氣質、甚至於行為方式上都顯得格格不入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地憑自己的好惡,近前者,遠後者,甚至於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態度,其結果往往是容易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作為“忍”,則要求對那些自認為合不來的人也應在工作中采取接近和合作的態度,對那些似乎是很要好的人,也應該適當地保持一種距離。這樣,不僅可以真正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得到各種人的幫助,而且也還可以保持朋友間長久的友誼和交往。這種中庸決不是虛偽,也並不是假心假意,而是一種科學、一種人生的智慧。殊不知,自己與別人合不來,在許多情況下屬於雙方性格的差異。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別人來順從自己的性格呢?我們常常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興趣與氣質,為什麼又不去尊重別人的存在方式呢?既然如此,這種“中庸”、這種“忍”又有什麼不應該呢?
(3)對待工作要謹慎、細心、勿躁、勿急
有些人對待工作和處理事情,總希望能夠在一天之內便能幹好、能幹完,心急火燎。作為一種熱情,它是值得提倡的。“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拖拖拉拉無疑是一種非常惡劣的作風。但是,若抱“中庸”的態度,則不該如此。它要求人們克製、忍住自己的急躁,冷靜地分析、仔細地思考。而不是一下子便急於去草率行事、魯莽上陣。有些事情表麵上看,似乎非常簡單、容易,而這類事情也特別容易出問題,症結也就在於不能夠克製自己的求勝心理,希望一下子便幹完。“中庸”的態度在這裏便體現為一種冷靜。另一方麵,在對待事情和工作中,“中庸”還要求人們不能貪多,把麵撒得太廣太寬,什麼事都想幹,哪裏都插一手,而要求人們量力而行,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否則,很可能是什麼都幹了,而又什麼都沒能幹好。
6.忍讓有度:有所忍,有所不忍
處世要忍,但忍讓有度,一味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是膽小怯懦的表現。在原則問題和大是大非麵前且不可縮手縮腳。要有所忍,有所不忍。
溫馨提示:
一方麵我們要謹記:“小不忍則亂大謀”,同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不要一味遷就別人,“該出手時就出手”。哲學上常常把度作為質和量的統一。也就是說,在度的中間,包含了具有一定量和質的結合。在度之中,事物的性質變化於一定的範圍之內,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而一旦超出了這個度,事物的性質便會出現新的特點。正如水在100度之內仍然是水,可一旦燒開便升華為汽一樣。在對待“忍”的問題上,也有一個“忍”之度。這即是說,在這個度之內,我們是可以忍的,也可以接受各種屈辱和不公,承擔一定的痛苦和冤枉等等。但是,一旦超出了這個度,那麼,便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能再“忍”的,這個度,也就是忍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