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這個度,乃是一種人生的藝術和智慧,也是真正作為“忍”的關鍵。
為了幫助人們較好地掌握這種“忍”之度,這裏也不妨粗略地提出幾個參照性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1)事已過三不能忍
所謂“事不過三”,說的是人們對同一對象的“忍”,可以是一次、兩次,但決不可一退再讓。
(2)性質轉化不該忍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平常應當克製自己,能忍則忍,但一旦事情隨著本身的發展,或者是外部條件的變化,從一種性質變為另一種性質,而這種轉化也是我們掌握忍之度的重要參照原則。
(3)忍無可忍不可忍
這裏的“忍無可忍”,說的是,有時盡管在同一事件中,人們起初還比較客氣,謙遜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讓,但由於對方實在是過於無禮,而且行為方式和欲望令人發指,實在是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便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忍無可忍”了。此時此刻,便不應再行“忍”下去,而可以有所表示。
總之,忍是有界限的,在界限中的“忍”是強大的、有力的,在這個界限之外的“忍”便是軟弱的、無力的。隻有掌握了這個界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忍”。
7.謹慎行事,凡事都留三分餘地
謹慎行事體現在一個人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中。謹慎之人遇事留三分餘地,不會把事情做絕。一個人如果做到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那麼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會進退自如。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駕起裝飾豪華的太陽車橫衝直撞,恣意馳騁。當他來到一處懸崖峭壁上時,恰好與月亮車相遇。月亮車正欲掉溫馨提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它的發展態勢,也不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切不可輕易地斷言,不留餘地,使自己一點回旋的機會都沒有。頭退回時,法厄同依仗太陽車轅粗力大的優勢,一直逼到月亮車的尾部,不給對方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正當法厄同眼看著難以自保的月亮車幸災樂禍時,自己的太陽車也走到了絕路上,連掉轉車頭的餘地也沒有了,最後終於萬般無奈葬身火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留有餘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人生一世,萬不可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付措施。有一位朋友與同事之間有了點摩擦,很不愉快,便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這位朋友因講過過重的話很尷尬,隻好辭職,另謀他就。因把話講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加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餘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一些有機變之謀的人,在麵對難辦棘手的事情時,往往會用一些模糊語言,如:可能、盡量、研究、或許、評估、征詢各方麵意見……這些字眼,當然是些推諉之辭,無非就是想為自己留有餘地。否則一下把話說死了,結果是事與願違,那該多難堪啊!
所以,當我們做事時要注意: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的字眼。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留後路,而這樣回答事實上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審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使事沒有做好,也不會怪罪你。
而在做人方麵要注意:不要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對人不要過早地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的一輩子很長,變化也很多,也不要一下子評斷“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的話語。
辦事、說話留有餘地,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做到進退有如,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
8.冷廟燒香,莫要臨時抱佛腳
一個人要成功處世,順順當當地辦成各種事情,首先必須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個好人緣。人緣好的人,在社會上的形象就好,社會評價也高,因而找人辦事兒也容易得到理解、同情、支持、信任和幫助。所以,一個人的人緣好壞,直接反映出這個人在社會上的辦事兒能力和水平。
溫馨提示:
贏得好人緣要有長遠眼光,要學會冷廟燒香,即要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在別人有事時不計回報,日積月累,留下來的都是人緣。佛家教誨世人“廣結善緣”。什麼是善呢?善的動機是出於互助的。你有需要,我幫你滿足;你有困難,我幫你解決。我的幫助,純粹是為了你,除了你以外,別無絲毫雜念,既不是想討好你,也不是想要人情債。什麼是緣呢?將來我如果有需要,不待我的請求,你自動來幫助我;我有困難,也不待我的請求,你就自動來幫助解決。你的幫助,既不是報恩,也不是為還債。我來幫助你,你來幫助我,都是應盡的道義責任,都是應盡的友誼責任,如此的動機,叫做互助,也叫做善緣。
我們常說:某某人混了個好人緣,可見人緣的好壞不是一日之功。路遙之馬力,日久見人心,在社會群體或工作環境中贏得一個好人緣,要從平日做起,從細微處下功夫。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菩薩”雖靈,也不會來幫助你的,因為你平時目中沒有“菩薩”,有事兒才去找,“菩薩”哪肯做你的利用工具!所以你請求“菩薩”,應該在平時燒香,表明你別無希求,不但目中有“菩薩”,心中也有“菩薩”,你的燒香,完全出於敬意,而絕不是買賣,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對你有情,自肯幫忙。
你的素識之中,有沒有懷才不遇的人?如果有,這就是冷廟,這個朋友,是個有靈的“菩薩”,原應該與熱廟一樣看待他,時常去“燒燒香”,逢到佳節,送些禮物。他是窮“菩薩”,你送的禮物,務求實惠。雖然他不會還禮,一旦他日後否極泰來,他第一要還的人情賬當然是你的。他有還賬的能力時,你雖然不去請,他也會自動還你。
即使他仍在坎坷中,請求他幫你辦事兒,他一定會盡力去完成,且不惜乞援於人,以達到你的目的,而實現還人情賬的心願。所以“冷廟燒香”,是有利而穩健的人情投資。
人情投資最忌講近利。講近利,就有如人情的買賣,就是一種變相的賄賂。對於這種情形,凡是講骨氣的人,就會覺得不高興,即使勉強收受,心中也總不以為然。即使他想回報你,也不過是半斤八兩,不會讓你占多少便宜的。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須在平時往“冷廟燒香”。平時不屑到冷廟燒香,有事才想臨時抱佛腳,“冷廟的菩薩”雖窮,絕不稀罕你上這一柱買賣式的香。一般人以為“冷廟的菩薩”一定不靈,所以成為冷廟。殊不知窮困潦倒的英雄,是常有的事,隻要風雲際會,就能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總之,靠個人力量以求發展,則發展有限,多與各方朋友結緣,則發展的後勁沒有止境。一個人可以有好幾種投資,對於事業的投資,是買股票;對於人緣的投資,是買忠心。買股票所得的資產有限,買忠心所得的資產無限;買股票有時會吃倒賬,買人心始終能把事兒辦好,股票是有形資產,人心則是無形的資產。“紂有人億萬,為億萬心,武王有臣十人,惟一心。”紂之所以敗亡,武王之所以興周,就在於有沒有這份人心的無形資產,“得天下者得其人也,得其人者得其心也,得其心者得其事也。”
所謂“高明”,就是“站得高,看得明”。惟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比人長遠,處世待人,才能較尋常之人高出一籌,所以,廣結善緣,是高明的表現;“冷廟燒香”,是一種目光長遠的處世舉動。
“冷廟燒香”,需要燒香者的長遠目光:首先選擇那些目前“香客稀少”但前景遠大的“冷廟”,然後再“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