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有一首“好了歌”,警示世人該放下就得放下,今日為名利、富貴而迷,明天就會讓幸福、快樂遠離而去。然而直到今天,人們一旦獲得名利、富貴,就會很難放下。豈不知,人們之所以快樂越來越少,是因為身外之物背負得越來越多。
1.做人要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我們常說“拿得起,放得下”,所謂“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躊躇滿誌時的心態,而“放得下”,則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難時應采取的態度。宋代名臣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這樣一種心境,就能對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輕,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
在一個人的人生旅程中,的確有很多東西都是靠努力拚打得來的,正因其來之不易,所以我們不願意放棄。比如讓一個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時候,你必須放下已經取得的一切,否則,你所擁有的反而會成為你生命的桎梏。溫馨提示:
生活是公平的,有損就有益,有得必有失。能夠拿得起,更要能放得下,這才是一種高層次的智慧。在話劇《茶館》中,吃慣了皇糧的旗人常四爺有句台詞:“旗人沒了,也沒有皇糧可以吃了,我賣菜去,有什麼了不起的?”他哈哈一笑。可是,同為旗人的孫二爺的心態卻大不相同:“我舍不得脫下大褂啊,我脫下大褂誰還會看得起我啊?”於是,孫二爺就永遠穿著自己的灰大褂,餓著肚子伴著他那隻不常離手的黃鳥。
生活中,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這是一種視野狹隘的表現,這種狹隘不但使他們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與快樂,反而會給他們招來殺身之禍。秦朝的李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李斯曾經位居丞相之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榮耀一時,權傾朝野。雖然當他達到權力地位頂峰之時,他也曾多次回憶起恩師“物忌太盛”的話,希望回到家鄉過那種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由於貪戀權力和富貴,所以他始終未能離開官場,最終被奸臣陷害,不但身首異處,而且殃及三族。李斯是在臨死之時才幡然醒悟的,臨刑前,他拉著二兒子的手說:“真想帶著你哥和你,回一趟上蔡老家,再出城東門,牽著黃犬,逐獵狡兔,可惜,現在太晚了!”心理專家分析,一個人若是能在適當的時間選擇做短暫的“隱退”,不論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都是一個很好的轉機,因為它能讓你留出時間來觀察和思考,使你在獨處的時候找到自己內在的真正的世界。盡管掌聲能給人帶來滿足感,但大多數人在舞台上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做到放鬆,因為他們總是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反而是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台後,才能真正享受到輕鬆自在。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隱退”是為了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一方麵挖掘自己的潛力,一方麵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
作家尹萍曾經做過雜誌主編,翻譯出版過許多知名的暢銷書,但她在四十歲事業最巔峰的時候,卻退下來選擇了當個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後來她說:“在其位的時候總覺得什麼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後,才發現好像什麼都可以舍。”
事實上,全身而退是一種智慧和境界。為什麼非要得到一切呢?活著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賜,健康就是財富,你對人生要求越少,你的人生就會越快樂。對於我們這些平凡人來說,能懷一顆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對他人寬容,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這就是一種人生的練達。
在人生征途上,要懂得追求,也要學會放棄,特別是在人生的節骨眼上要舉重若輕,拿得起,放得下,這樣才能擁有美麗幸福的人生。
2.學會放下,人生才能得以自在
佛陀在證人覺悟時說,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明心見性的關鍵,是破除妄想執著。
妄想執著,說起來隻有四個字,但內涵卻極為豐富,對人生的影響極大。佛教把貪、嗔、癡叫做“三毒”,貪居於第一位,可見,妄想執著是盤踞於人性最深處、最底層的東西。去掉妄想執著,決不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溫馨提示:
放下是非無煩惱,參透終極無困惑。一個人勇於舍棄自己的利益,無人不能與之合作。學會放下,才能把握人生的真諦,才能掌握人生的大智慧。以前,有一個修行人,雙手捧著一束鮮花,以最虔誠的心供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便問:“你今天來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講:“世尊,我隻是個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隻是求道。”
佛陀就告訴他:“好!你既然是來求道,那就放下吧!”
於是,修行人就把花放下,雙手合十。
佛陀告訴他:“再放下!”
修行人覺得奇怪,於是,把兩手也放下。
佛陀又說:“還要放下!”
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佛陀說:“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當下大徹大悟。一個寺院的附近有一片樹林,在樹林裏有一群猴子,它們喜歡偷吃寺院裏的大米。
為了防止寺院裏的大米被盜,寺院裏的和尚發明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他們把一隻葫蘆形的細頸瓶子固定好,係在大樹上,再放入大米。
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就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大米。這瓶子的妙處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到一把大米後,爪子卻怎麼也拉不出來了。
貪婪的猴子絕不可能放下已經到手的大米,直到第二天,和尚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鬆開爪子。佛家有句偈語:“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但真要讓你放下,又是何其困難!有許多人說,一個將軍在戰場上能征服千軍萬馬,可是離開戰場,反觀自心,心靈的方寸之地他占領不了。這個方寸之地,往往是被煩惱所占領了,不是智慧的空間。外在的這個世界,廣闊的領土容易征服。而我們這個內在的世界,這個方寸之地卻很難征服。這充分說明:放棄需要一種勇氣和境界,達不到一定的境界,放下是辦不到的。世人隻知道“得”,不知道“舍”。其實,不舍,那能得到啊!
人人都說“得”到好,但不該你得到的你得到了,反而會帶來煎熬,帶來無比痛苦的折磨。日本有一個小職員,他用匿名的方式向一家報社如實地描寫了自己的心跡:他一年前撿到一筆巨款,這筆錢夠他花一輩子的,麵對從天而降的財富,他卻陷入痛苦和不安之中——失主會不會找到自己?他為昧下這筆巨款深深自責,卻又舍不得把他交給警察局。他每天都在良心和欲望之間徘徊,夜夜輾轉反側。他想說,你夢想的東西得到了,但那不一定是好事。國內也有這方麵的例子。有一個人買彩票得了幾百萬元的大獎。還沒有來得及高興,煩惱馬上就來了。親戚朋友紛紛前來要錢、借錢,給這個多了,給那個少了,借給這個,不借給那個,人人都把他當成了富翁,人人都想從他這兒拿錢。結果是人人都不滿意,弄得他身心疲憊,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感歎道:沒有錢,反倒沒有這些煩心事了。美國有很多富豪,在獲得巨額財富之後,勇於把財富獻給社會,從而獲得了新的人生。大富翁洛克菲勒,在23歲時就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標——財富。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外,沒有任何事情令他開心。他曾為150美元而病倒,卻從未上過戲院、玩過紙牌和參加過宴會。他曾經和弟弟鬧翻,曾經被當地人認為是他們最痛恨的人。洛克菲勒過分追求錢財,冷漠多疑,很少有人喜歡他。他35歲賺到了第一個100萬美元,43歲時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壟斷企業——標準石油公司。但是,他53歲的時候,由於煩惱和高度緊張的生活已經破壞了他的健康,以致他不得不選擇了退休。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覺得自己失去了親情、友情、愛情和健康,他終於想通了,開始為他人著想,他開始思索那筆錢能換取多少人類的幸福。他用自己的錢把一所被關閉的學院建成了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他幫助黑人,資助醫療事業,還成立了一個國際性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他克服了以前的煩惱、舒展了自己的心胸,同時不經意地擴展了自己的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