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就快要死的他竟然多活了45歲,以98歲的高齡謝世。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句話得到了許多美國富人的認可。前幾年,媒體報道,美國第二大富豪、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簽署捐款意向書,正式決定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美國和世界曆史上最大一筆慈善捐款。捐款中的絕大部分、約300億美元捐給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而蓋茨夫婦也已為他們的基金會捐贈近300億美元,用於貧困國家的衛生和教育事業。
3.適可而止,該放手時就放手
讓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一天早上,媽媽正在廚房清洗早餐的碗碟,4歲的兒子自得其樂地在沙發上玩耍。忽然,媽媽聽到客廳裏傳來孩子的啼哭聲。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呢?媽媽慌忙跑出去,原來,兒子的手卡在一個上窄下闊的花瓶裏怎麼也抽不出來。媽媽十分焦急,她稍微用力一點,小孩子就痛得哭叫不已。媽媽用盡了辦法,都沒能把兒子的手從花瓶中抽出來。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媽媽想到了一個下策,那就是把花瓶打碎。可是她很猶豫,因為這個花瓶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但是,為了兒子的手,這是唯一的辦法。結果,她忍痛將花瓶打破了。雖然損失不菲,但兒子平平安安,媽媽也就不計較了。她叫兒子將手伸給她看看有沒有所傷。雖然孩子完全沒有任何皮外傷,但他的拳頭仍是緊握著的,無法張開。是不是抽筋呢?媽媽又再度驚惶失措。出乎媽媽的意料,原來兒子的拳頭之所以張不開,是因為他緊握著一個硬幣。他為了拿這一個硬幣,所以才把手卡在了花瓶的口內。兒子的手抽不出來,其實不是因為花瓶的口子太窄,而是因為他始終不肯放手。有時候,我們真的很執著,曾經緊握住某種東西而不肯放手。也許我們握住的僅僅是那份無謂的執著,它模糊了我們的雙眼,使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最終想要的是什麼。所以,適當的時候,選擇放開你的手!
該放手時就放手,這是一種人生的高境界。在人生路上,需要追求的東西很多,同樣,需要放棄的東西也很多,特別是在人生的關鍵處,一定要學會舉重若輕,這樣你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有一位名叫秦裕的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獲得203場勝利之後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才28歲,因此他的選擇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以為他出了什麼問題。其實不然,秦裕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已經過去,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誌也在迅速減退,所以他主動宣布退役,去當了一名教練。溫馨提示:
麵對生活,我們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達觀,有時候放棄也是另外一種收獲:獲得健康,獲得愛情,獲得一份快樂生活的心情。應該說,秦裕的選擇雖然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這卻是一種如釋重負、坦然平和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消失於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是一個微笑。
一個職務、一種頭銜,自然意味著一個人在社會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凡事都得有一個度。適可而止,於是心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排既定,自能應付自如,就不會既忙且亂了。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懂得放下才能收獲更多。
成功並不總是青睞那些死守一個真理的執著者,還格外偏愛那些懂得適時放棄的聰明人。當我們發現“此路不通”時,要學會及時地放手。片麵地偏向任何一點,生命的天平都有可能發生難以控製的偏斜,到時再來補救就來不及了。
也許你曾經緊握住某種東西不放,但是,適當的時候不妨放開你的手,這時你的心情也許會釋然許多,這未嚐不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4.放下並非舍棄,而是收獲人生新的機遇
諺語說:“最大的一步是在門外。”主動放下的後麵並非一片空白,而是收獲新的人生機遇。
真正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與容忍的結合體,他們有鬥士的力量,有沉靜的平和,他們能承受喜悅與悲哀的突然發難。他們行動時幹練、迅捷,溫馨提示:
放與得,充滿著人生的辯證法。放下了,才可以重新拿起。要相信,一扇門對你關閉的同時,必定有另一扇門向你敞開。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他們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是能主動放下的一個典例。蔡元培先生曾經是科舉之路上的一個幸運兒,一帆風順地進京當了進士,作了翰林。按常理來說,舊式讀書人平生之願不過如此。但是蔡元培先生卻認識到,在清廷裏已經無法見到陽光,不如自己摘掉頂戴花翎,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戶。
1896年,蔡元培先生掛冠出都,回到南方興辦教育,開始教育拓荒與革命啟蒙生涯,就此創造了人生的又一次輝煌。
1916年,蔡元培先生從歐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由此開始直到“五四”運動發生,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從來沒有缺少過他的身影,因而沒有人能夠估計出蔡元培先生對於現代史進程的影響。正是因為蔡元培先生能主動放棄清廷的優勢地位,才收獲了人生的又一機遇。
5.不能放下,也是另外一種失去
每個人都想擁有,有的人擁有之後便不再想放棄,直到有一天發現得不償失才後悔莫及。吳如風來自農村,在他高中畢業的時候,家裏的積蓄已經不多了,為了不增加家庭的負擔,進了大學,他就申請了助學貸款。他一邊上學一邊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兼職。他努力工作,逐漸從一個普通的業務員做到了店溫馨提示:
生活之中,凡是禍事皆因“爭”起。前人常告誡後人:爭則兩敗,和則兩利。然而真正做到與事無爭並不容易,它需要長久的人生修煉。麵經理。學習與工作的壓力讓如風感到身心疲憊。這個時候,一個女孩走入了他的視線。她坦誠率直的個性深深地吸引了如風,他們無所不談,如風向她訴說自己在工作與學習中的煩惱,她總能夠安慰並且鼓勵如風,這也使得如風心裏的陰霾一掃而光。隨著交往的深入,聊天的內容也超越了普通朋友的範圍,後來他們確立了戀愛關係。
快過春節的時候,女孩因家裏逼婚,跑了出來。吳如風讓她和自己一起回家過春節,女孩同意了。他們一起回到了如風貧困的老家。女孩自小生活優越,被家人當千金大小姐般疼著護著,可她並沒有大小姐的脾氣。她喜歡吃辣,吳如風家幾乎不沾辣,她對此從不抱怨,別人問起她時她總說飯菜好吃。看到吳如風家裏的一些與她生活習慣不合的地方,她也從不皺一下眉頭。吳如風的家人都喜歡她,並且認同她。父親囑咐如風要好好對待女孩,並告誡他說,如果失去了她將是如風一輩子的損失。
回到城市之後,他們住在了一起。吳如風畢業後還在那家公司上班。他去上班,女孩就在家裏做好飯等他回來。每次下班回來,一上樓,她就會出現在樓梯口,微笑著迎接如風。後來,吳如風工作得很拚命,工作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有些顧不上女孩。吳如風過怕了那種沒有錢的貧困生活,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