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備戰(2 / 3)

誤差大一點不重要,發射出去能炸到對手的國土之內就可以,別說是要打英國,結果炸到了法國去。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國內在彈道導彈的研究進展已經非常大。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鈾235非常難提取,到時候能有幾枚這樣的炸彈還很難說,胡楚元的要求是盡量保證有10枚,一旦成功,那就對外宣稱有50枚、100枚。

航空母艦體係、新飛機體係、導彈和火箭炮係統、多方位雷達預警係統、核武器、潛艇、化學武器、無線電通信係統是中國軍事工業中的八大絕密係統工程,這些都集中在208工程院,208工程院的院士也和中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有著很大的差別,前者是根本不對外公布的。

目前除了核武器,其他基本都已結束了基礎工作,完成了從0到1的發展,現在隻是在繼續進行從1到10的新發展和壯大。

錢在這個時期就變得特別重要。

美國在1936年的經濟數據已經在中央機密局統計出來了,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GDP增長了9.5%,達到了947億美圓,約合712億中圓,而中國在不計算海外省的年度GDP是1255億中圓,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3%

如果計算海外省,那或許又是一個情況。

計算個人GDP的話,中國相對美國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但這同樣能夠說明中國的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大國依然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這或許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長達五十年的建設為中國帶來的是一種真正的富強。

如果不是受製於世界貿易的陣營色彩越來越強烈,雙方的貿易壁壘已經變得非常明顯,中國的工農業出口總額仍然可以放大更多。

胡楚元當然希望打贏這一仗,徹底取消這個壁壘,讓中國獲得在20世紀的絕對霸主權益。

中央財政的最新數據已經統計出來,除去一部分在《國家資產管理保護法》中受到特殊保護的非公開部分,年度財政收入總額達到了214億中圓,相比經濟危機階段,特別是國有資產增收部分的增加比例較高,海外省投資回報比例也在逐年遞增。

在胡楚元的時代,中國中央財政政策就和美英等國有著一個截然不同的選擇,中國的中央財政政策屬於強硬的宏觀調控派,在對殖民地的投資上曆來支出較大,采取銀行、基金等方式不斷入股私人投資、追加投資、鼓勵性政策投資和融資。

在平均稅率並不高的情況下,中國中央政府的高收入是一件很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中國在海外固定投資收益,特別是國債投資回報率也相對較高。

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國債投資被轉讓,重新持有黃金和白銀資產,並在國內通過增加國債銷售和貨幣供應的方式,繼續擴大國內市場的融資建設。

在此基礎上,1939年可公開的軍費支出達到了75億中圓,占1939財政總預算支出的28%,這是近十年最高的一次。

除此之外,麵對二戰而要發行的國家戰爭公債已經開始印發,總額預計將會高達1800億中圓。

等於說,這一場戰爭的總軍費將相當於整個中國包含海外省的一年總GDP,相當於政府的六年財政總收入。

中國不能輸啊。

花再多的錢也值得,這不是為了這一場戰爭,而是為了維護過去五十年的所有收獲和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特別是和李開鄴、以及國家軍事委員會的幾位常委都逐一會談後,胡楚元才正式出席參加1939年2月15日的國家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也就是在這一次的會議上,通過胡楚元提議,李開鄴總統和胡維中總理先讚同的方式,最終在委員會內部通過了一個新的決議,將中央政府在國內持有的價值528億中圓的商業土地逐步銷售一空。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緩解軍費的巨額支出,二是逐步解決政府參與土地投資的問題,從一個大政府向小政府的過渡邁出第一步。

這個決定是秘密的,所有的土地轉讓也將委托給阜康銀行,由阜康銀行全權代理出售。

通過和商業銀行係統的合作,國家軍事委員會首先募集到528億中圓的資產,開始全麵進行最後的戰爭動員準備。

德國人已經不會再等太久了,他們急於想要成立新的德意誌帝國。

對胡楚元來說,他雖然複出了,卻沒有過多的幹預國家軍事委員會和李開鄴總統的工作,他信任李開鄴,他也知道李開鄴可以引導中國戰勝最後的困難,而他的工作隻是盡自己最後的綿薄之力,去做李開鄴可能疏忽或者沒有預想到的一些事。

國內的經濟工作和政府工作是總理胡維中在主持,胡楚元也很信任,他不需要多加過問。

在所有的事件中,胡楚元最大的一筆撥款給208工程院的鄂托克旗核物理工程研究所,總額為21億中圓,分期四年支出,首期先支出一半,用於在最快時間增加分離設備,增加鈾235的提取量。

這一時期,中國陸軍總兵員已經達到了317萬人,在原有114個師的基礎上新增33個師,但還是沒有進入總動員和最後的大擴張.

國民警衛軍做為一個重要的二線力量,總數也擴張到115萬人,內部設有單獨的直接歸屬國家軍事委員會調度的中央國民警衛軍14個師,總計37萬人。

空軍在原有33個師的基礎上增加到45個師,現役飛機總數為22570架,總兵力達到92萬人。中國的空軍編製為一個師下設三個大隊,每個大隊通常設有4-6個中隊,每個中隊15架戰機。

海軍在總兵力上也有較大的擴張,這裏麵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於海軍陸戰師,國內的海軍陸戰師長期保持在22個師的編製,目前則臨時增設6個新師,達到28個海軍陸戰師,戰爭初期可以迅速擴張到155萬人左右。

中國軍事力量的大規模擴張讓整個大西洋同盟都感到無比的緊張,雖然雙方已經是一直在擴充兵力,可在1939年,中國的這一次擴張還是讓各國都感到了沉重的壓力。

已經和中國在太平洋問題上長期爭霸了十多年後,美軍的反應是最為迅速的,隨之是俄國和英法。

對胡楚元來說,他應該為自己在一戰結束後的決定而欣慰,他保留了一個完整的德國,一個並沒有受到太多損傷的德國,這是他在歐洲戰場最強大的盟友。

光靠德國,亞歐同盟就能牽製住整個英法,波蘭、烏克蘭、哈薩克斯坦要做的工作就是牽製住俄國,不讓英法和俄國夾擊德國,南斯拉夫聯盟的任務則是牽製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國則必然要和美國在太平洋決一死戰。

從世界整體局勢來看,大西洋聯盟和亞歐同盟確實處於一種很難說清楚的平衡均勢中,特別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俄國的存在使得大西洋聯盟在整體資源上處於一定的優勢。

在工業國的製造能力上,中德奧三國和美英法俄四國大致相當,二流盟友的平均實力也大致相當,所以說,在最快時間消滅掉一兩個最容易擊潰,也頗為關鍵的對手是非常重要的。

德國依然將比利時做為最重要的衝擊口,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則沒有選擇老對手俄國,而是新的目標——澳大利亞。

這是一個讓人很意外的決定。

這也是中國提前擴充軍力的原因,想要靠軍事優勢迅速擊潰俄國太冒險了,氣候和補給是兩個非常痛苦的問題,想要擊敗印度的問題是一樣的。

擊敗澳大利亞的問題則隻有一個——補給。

問題在於,英美法等國在這個問題上所麵對的困難比中國更多。

這也是胡楚元決定大規模擴大海軍優勢的主要原因,打日本很麻煩,非常之麻煩,他不想過早陷入進攻日本本土的泥潭中,他更樂意直接拿下澳大利亞,充分運用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同時吸引美國在太平洋進行海軍大決戰。

當然,在實施這樣的攻擊計劃的同時,對俄國也一定給予非常強大的壓迫力,迫使俄國無力攻擊德國、波蘭,給德國足夠的時間占領歐洲大陸。

為此,國家軍事委員會將主力陸軍分成四個部分,一個是圍繞著新西伯利亞和哈薩克駐紮的北線集團軍,另一個是駐紮在中亞的西線集團軍,第三個是駐紮在雲南地區的西南集團軍,第四個部分是駐紮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地區的南線集團軍,提前擴張海軍陸戰師的目的就是要用海軍陸戰師配合南線集團軍,以及南洋聯軍,同時進入澳大利亞作戰。

在澳大利亞內部,中央機密局也在組織華工部隊,秘密向澳大利亞華人地下武裝運送軍火裝備。

四個方麵的集團軍總指揮官都已經按部就班的選擇好了,楊震麟擔任北線集團軍總指揮,陳銘樞、蔣光鼐擔任副總指揮,李濟深擔任西線集團軍總指揮,馬季疆和黃玉昆擔任副總指揮,張孝準擔任西南集團軍總指揮,白崇禧擔任副指揮,蔡廷鍇擔任南線集團軍總指揮,顧祝同擔任副指揮,關麟征擔任東北集團軍總指揮,馮玉祥擔任副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