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備戰(3 / 3)

這些人的班底搭配基本在1930年之前就經過了多次考慮,也充分尊重個人的選擇和意願,從1930年之後,他們基本就開始投入到整個作戰計劃的籌備中,多次秘密赴可能開戰的地區考察實際情況。

唯一的變動是北線集團軍總指揮,因為胡楚元當時和李開鄴預定的北線集團軍總指揮是蔡鍔,這是最佳的人選,隻是蔡鍔後期升到了國家軍事委員會的副委員長,兼任副總統一職,這就不能再去擔任北線集團軍的總指揮。

除了太平洋戰區和非洲戰區,真正主戰區的總指揮還是以陸軍為主體,這也說明中國依然是以陸軍為主。

中國和德國終究都是世界上最強橫的陸軍之國,雖然兩國在海軍和空軍的投入也都不低,總體而言,陸軍依然占據最為龐大的投入比例。

吃過了遠東戰爭中早期準備不足的虧後,這一次,中國在後勤裝備的儲備上是非常充分的,到1937年4月,軍隊已經全麵換裝從M30式自動步槍,並以M30式步槍做為基礎原型研發了多個衍生型號,總儲備量高達七百萬支,戰時擴大產能的情況下,每年可另外生產三百萬支。

除此之外,軍方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性能可靠BM15式半自動步槍,用於列裝國民警衛部隊,並大量授權亞歐同盟的其他工業較為發達的國家自行生產。

德國此時已經轉移了M30式自動步槍,並在此基礎上另外研發了MG30型自動步槍,用於德意誌帝國陸軍裝備。

CM33係列做為新型的通用機槍,CM28-11mm係列是主力的重型機槍,這兩款機槍幾乎都是中德聯合研製生產,統一兩國陸軍裝備,也做為亞歐同盟的通用常規步兵武器列裝。

中國陸軍在1928年完成了新一代的坦克全麵換裝,整體列裝T-25式中型坦克、T-20式輕型坦克、TZB-10係列步兵多功能裝甲車的換裝,並從1936年開始秘密的大規模生產新一代T-35式主戰坦克。

中國是坦克之祖,最早從事坦克和裝甲車研製的國家實際上是英國,中國相比英國晚了幾年,但中國在這個方麵的投入和貫徹一直是非常強勢的。

坦克和裝甲車機動作戰的整體戰術理論都是在中國完成的,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在跟隨中國的戰術,可不管怎麼說,中國在這方麵的優勢依然是明顯的,不管是整體戰術的執行能力,裝備的生產和研究能力,整體的配套和維護能力,中國陸軍在國際世界都牢牢占據著第一的水平。

為了拉開雙方在新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差距,中國從1920年開始全麵啟動208工程院後,坦克的技術研究一直都保持在最重要的行列。

從1920年開始,中國208工程院就試圖製造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型坦克,這種坦克將會做為真正的主力坦克,成為整個機械化作戰的核心力量。

按照要求,這種坦克必須在機動性能、防禦能力、火力、航程和越野性能上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平衡,形成絕對數量上的優勢,簡化整個後勤維護的壓力,實現大規模機動作戰。

誕生於1925年的T-25坦克就是這種新型坦克計劃的先行者,由於受製於一些新技術運用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新型柴油發動機的問題,以及造價的問題,T-25坦克並沒有真正完成實現這個目標,淨重22.7噸的T-25坦克在防禦性能、火力兩個方麵都稍微打了一個折扣。

直到1930年,隨著新型的T-30輕中型坦克的出現,一些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1934年,T-35主戰坦克最終在各個技術環節都達到了208工程院的要求。

T-35主戰坦克按照目前的標準計算仍然隻能算是中型坦克,車身自重為33.5噸,采用750馬力的CFV750柴油發動機,主火炮口徑為95mm毫米新式滑膛炮,采用了斜麵裝甲、整體鑄造裝甲和複合模塊式裝甲等獨特的防護技術,相比傳統坦克,它的車身被壓縮的較低,特別是將炮塔通過整體鑄造的方式改成扁平式結構,傳動機構和懸掛係統相比T-25係列都有著較大的改進。

T-30係列多用途輕中型坦克則是T-35主戰坦克的配套工程,相比T-35係列,T-30係列坦克的基礎車重為18.4噸,已經很難算是普通的輕型坦克,所以被稱之為輕中型坦克,實際上也被劃分為一種成本較低的新型主力坦克。

T-30係列坦克的特點是多用途,以原型號為基礎,衍生出多種榴彈炮車,既可以在對手缺乏重火力的情況下擔當主力坦克前進,也能在二線戰場擔任偵查、通信、指揮、巡邏等多種任務,因為它的機動性能和越野性能很強,還可以將炮塔部分拆除,單獨做為運兵車來使用。

隨著戰爭的發展,T-25係列將會逐步運用於二線戰場,T-35和T-30兩個係列的坦克群將會逐漸大麵積列裝,後續的T-35Ⅱ和T-30Ⅱ係列計劃也在加緊研製的過程中。

和整個世界的主流趨勢不同,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後,不相信價格過於高昂的重型坦克會起到關鍵作用,所以在英法美俄德都在緊急研製重型坦克的情況下,中國隻是和德國合作研製噴PZVI-TigerⅠ坦克,車身淨重45噸。

在輕型坦克,特別是在5噸-8噸級別的輕型坦克研製潮流上,中國也沒有跟進,而是繼續維持原有的TZB係列多用途步兵裝甲車的研製,目前現役數量最多的是TZB-27係列,新服役的則是TZB-33係列,後續計劃則是TZB-37和TZB-39。

除此之外,陸軍空降師還裝備了一種新的TZB-305型步兵戰車,它的特點是非常輕,自重隻有4.4噸,專門用於空降使用,為了配合這種特殊裝甲車和戰術,國家軍事委員會也從1930年開始就著手研製新型的大型運輸機,基礎要求是至少能同時運輸兩輛TZB-305型步兵戰車。

做為坦克的主要克星,火箭筒和武裝直升機的列裝工作已經初步完成,特別是陸軍航空兵部隊的籌備完善,以及相關具體戰術的研究和磨合工作都已有了明顯的成效,現在主要的目標是要在決定性戰役中對敵軍造成一次性的關鍵傷害。

和英法等國不同,中國陸軍在新裝備的種類上並不多,一旦研製成功則大量列裝,並力圖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相比英法美俄四國多達二十種的新型坦克,中國陸軍新推出的坦克實際上就是T-30/35兩個係列,多功能步兵裝甲車也隻有TZB-27/33兩個係列。

這是不同的軍事政策。

中國陸軍的策略一貫是非常簡單——根據武器製定不同的戰術,注重質和量的決戰,簡化後勤補給,追求大規模部隊的速度優勢。

簡而言之,兵貴神速。

充分吸取這些年的經驗,在還沒有正式開戰之前,雅賓斯克、科斯塔奈、沈陽、鄂木斯克、撒馬爾罕、阿拉木圖、塞薩洛尼基、巨港、斯科普裏就已經大規模的囤積軍事物資。

實際上,這些工作從1920年就開始了,逐年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中心,圍繞這些城市建立大規模的軍事基地和駐紮區,不斷的增加建設和儲備規模。

在塞薩洛尼基,海陸空三軍的物資儲備都很驚人,西線集團軍的總司令部就在那裏,海軍第五艦隊也駐紮於此。

在塞薩洛尼基的南麵是島嶼眾多的愛琴海,北麵、西麵環繞著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及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多個盟國,東麵是奧斯曼帝國。

這裏就是西線集團軍駐守中心,駐紮在巴爾幹地區多達六十多萬人的陸軍部隊可以隨時支援整個南斯拉夫地區性同盟,並對意大利進行牽製,防止意大利進攻德國。

話是這麼說,如果意大利繼續無能一點,直接和南斯拉夫部隊一起攻入意大利的可能性還是非常高的。胡楚元給德國方麵的建議也是優先要考慮解決掉意大利,便於西線集團軍進入西歐戰場和德軍聯合攻擊。

如果是這樣的話,西線集團軍占據意大利和德軍聯手攻擊法國,法國想要撐住多久是很困難的,目前的一個關鍵難點是美軍不可能不參戰,隨時會大規模的援助法國。

中美在太平洋戰場的爭霸戰……最終也不可能的避免。

二戰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它拚的不僅僅是經濟、人口、科技、生產能力和國家實力,更多的還是資源。

隻要有巴爾幹地區和中亞地區給德國做為資源支撐,再加上波蘭、烏克蘭,這場戰爭的天平至少在歐洲地區已經向著德國偏移了一點點。

或者,因為西葡意三國向著大西洋聯盟的傾倒,這個天平又被撥回去一些。

現在的二戰其實是很容易理解,基本可以看成是中德兩個大國想要擊潰由美英法意等國組成的傳統強國封鎖線,其他如俄國、波蘭、巴爾幹地區、中亞地區、西葡比等國都是被這個矛盾所牽扯進來的,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

或許,真正的好消息是俄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