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2 / 3)

胡楚元要說的這一款運輸機在理論上可以算是戰術運輸機,采用了新型的渦槳發動機,具備20噸的運載能力,軍用運輸機的同型號是江南重工集團研製的新型民用運輸機JN-10,軍用運輸機的編號是A-10。

在這款運輸機的基礎上還有新的預警機型號,編號分別為EA-10。

陸軍方麵在綜合考慮後決定購買六百多架,胡維棠實際分析則應該要裝備3000架左右,不僅用於裝備中國,也可以向亞歐同盟其他國家列裝,特別是在南線集團軍和太平洋戰場上,A-10的作用會是非常大的。

現在的主要限製確實是經費問題,特別是在海軍大擴張的前提下,陸軍和空軍隻好削減一部分需求,這個問題本來就是胡楚元引發的,他自然也得去解決。

國內在發動機領域的優勢是明顯的,不管是渦噴,還是渦槳發動機,目前在技術和生產上都已經成熟,在發動機不是障礙的情況下,A-10做為運輸機反而比劃時代的噴氣式戰鬥機更容易投產。

既然胡楚元做了這個決定,胡維宗等人也不便反對,隻能按照他的要求盡快和軍事委員會聯係,願意通過購買國債增加軍費支出和直接捐贈的方式,讓軍隊一次性列裝1200架A-10係列的運輸機。

胡楚元這麼做的目標也是很明顯的,A-10係列運輸機一旦大規模服役,對整個戰爭期間的鐵路運輸壓力是一個極大的補充。

1200架的數量甚至還不夠。

胡楚元的建議就是盡力增加幾個廠的產能,一起在國內聯合生產,數量上沒有優勢,這種運輸機的優勢也就不足掛齒了。

……

對於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誰也不敢忽視,不敢犯下一個微小的錯誤。

從1933年開始,大西洋聯盟就已經開始備戰,亞歐同盟的情況是差不多,隻是中國的備戰期稍微要早十年,投入的程度也更堅決。

雙方的軍備競賽是在海陸空三個領域同時展開的。

陸軍方麵,自動步槍已經成為主流的選擇,英美法都有自己的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坦克則是兩個陣營共同的焦點,英國目前已經服役的新坦克有7種,正在研製的還有多種,法國有4種,美國有6種,英法美俄四國還共同研製了兩種。

海軍方麵的競爭集中在戰列艦,以噸位和火炮決勝的思路依然是明確的,但是,航空母艦的競爭同樣開始白熱化,在巡洋艦、驅逐艦各個領域,兩大陣營都在不斷的較量著。

在海軍的競爭中,中國確實是要強於任何一個國家,但如果是按照兩大陣營來計算,德法的實力大致相當,中美的實力大致相當,大西洋陣營就比亞歐陣營憑空多出一個英國海軍。

不管是波蘭、希臘、南斯拉夫、奧斯曼、波斯……這些都是海軍實力上的弱國,而在大西洋陣營中,美英法意俄西目前都可以算是世界海軍中的相對強國。

李開鄴不願意在海軍上投入太多資源的原因是很明顯的,光靠中國是很難扭轉亞歐同盟在海軍實力上的劣勢。

在空軍的競爭中,中國依然是一家獨大,美國緊隨其後,德英在一個級別,法國則相對稍微弱一點,可意大利和俄國在空軍上的實力也絕非波蘭、希臘可以比的。

光看中國強大是不行的,國家軍事委員會此時內部存在著一些紛爭,這種紛爭的主要問題就是盟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挑戰大西洋聯盟。

這場戰爭目前的形勢已經很明顯,基本就是中德VS美英俄法,意大利、日本、西班牙……這些二流強國對抗更二流的波蘭、南斯拉夫、奧斯曼、波斯等國。

除此之外的烏克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這些國家雖然在亞歐同盟中,實際的主觀上的戰鬥意願是很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開啟的話,最終結局是什麼樣子,確實是胡楚元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預料的。

中國唯一的勝算或許就是陸軍優勢確實是很明顯,按照現有的預備役狀況,最終擴充到三千萬的兵力也不是太大問題,裝備依然可以保持在世界上第一流的水準。

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整體情勢上是完全不可比的,這是兩個概念中的世界大戰,規模截然不可同日而語。

……

比利時太關鍵了,大西洋聯盟很快就拒絕了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以最嚴厲的最後通牒的方式要求德國必須在三天內撤離比利時。

德國給出的答案很簡單,繼續進攻。

由於英美法三國在比利時的駐軍數量不足,加上比利時準備也不充分,在德軍兩個集團軍的閃電攻勢下,大西洋聯軍不得不全麵的緊急撤回法國。

1939年7月14日,雙方最終全麵宣戰。

李開鄴並不是一個比胡楚元更年輕的老人,隻是時代將他推到這個位置,如果戰爭再晚幾年爆發,他就會按照最初和胡楚元商量的那樣將總統的位置順利轉交給蔡鍔,讓蔡鍔去麵對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個平靜的夜晚裏,在下達了最後的總******和緊急戰線調整任命後,李開鄴沉默無聲的坐在總統府的辦公室裏,他心裏翻滾著的思緒實在是太多了。

他真希望自己能夠年輕二十歲,如果是那樣的話,他就可以親自踏上戰場。

為了應對這場戰場,在此前的幾個月裏,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做了一次重大的全麵調整,設立了北線、西線、西南線、遠東線、南線、非洲和太平洋七大主戰場。

毫無疑問,最重要的是北線和太平洋兩大主戰場,這裏才是中國必須取勝的兩個地方。

太平洋戰區總指揮官由海軍副總參謀長林喬椿擔任,海軍中將張哲培和陸軍中將衛立煌擔任戰區副總指揮官,三人也緊急提升為上將。

中國海軍重新組建成三大聯合艦隊,戰術素養最高,號稱“海軍哲學家”的張哲培擔任太平洋聯合艦隊的總司令,任務就是要和美日決戰,前期要盡量阻止美日海軍援助澳大利亞,利於太平洋戰區和南線集團軍攻下澳大利亞。

作戰勇敢,魄力極大的鄭大濂擔任印度洋聯合艦隊總司令,任務是阻止英法國海軍援助印度和緬甸,封鎖印度洋,禁止澳大利亞和印度的資源運往歐洲大陸,並對印度、緬甸實施海洋封鎖,協助西南線集團軍全麵占領緬甸和阿薩姆邦、孟加拉,最終全殲英國在印度的駐軍。

相對更為穩健的陳玉璋擔任地中海聯合艦隊司令,作戰任務是確保南斯拉夫、埃及、奧斯曼、希臘等國的安全,並確保黑海運輸,幫助陸軍及時支援烏克蘭。

大西洋聯合艦隊司令由林傳銘擔任,暫時的任務是防止大西洋同盟全力進攻德國海軍,同時要防止大西洋同盟海軍擊潰西非海岸防禦力量,保證非洲的資源通過地中海供應至希臘,再完成對德國的補給。

中國軍事力量此次基本是兩線同時出擊,以北線和南線為主,北線快速向俄國發起全麵進攻,南線向澳大利亞進攻。前者的戰略任務是壓迫俄國,阻止俄國全力進攻烏克蘭和波蘭,避免德國兩線作戰,後者的任務是直接攻占澳大利亞,完成對澳大利亞資源的占領。

這是李開鄴的整體戰,他的整體戰理論就是這樣,越是這樣的世界大戰,資源越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保證資源的優勢。

幾乎在最短的時間中,德國將陸軍總兵力擴張到480萬人,並且在表麵計劃繼續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實際上則是在實施曼施坦因計劃,從阿登山口衝出去,直接進攻法國的中部地區。

大西洋聯盟對這樣的作戰計劃措手不及,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裏爾到聖康坦之間進行全線防禦。事實上,這個計劃早在最初被提出來的時候,德國陸軍元帥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就曾和李開鄴討論過一些粗略的可能性。

李開鄴當時給他的回答是完全可行,關鍵是坦克和裝甲車的水準,最好是按照這一要求設計坦克、戰車和運輸車,並在此後最短的時間裏對這個地區加強工程攻堅,確保後續的運輸補給能力,如果能采取空運則要更好一些。

德國人的運氣非常好,T-20和T-25係列坦克恰好都能符合這個要求,在T-20基礎上研製的PZⅠ型坦克在整個歐洲的輕型坦克中也屬於是第一流的,PZⅡ是在T-25型坦克的基礎上研製的中重型坦克,結合了德國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優勢,相比T-25型坦克有著非常大的進步。

德軍的戰鬥力加上中國的軍事裝備所產生的威力是很驚人的,在短短幾天時間,Pz係列的鋼鐵洪流迅速摧垮了法軍在中部的薄弱防禦力,德軍穿透之後就從中路直逼巴黎。

大西洋聯軍在裏爾地區的防禦迅速收縮後撤,試圖救援巴黎,而德軍在比利時聚集的大軍則順勢衝破防禦。

在兩麵的南北夾擊下,聯盟陸軍進退兩難,隻能向魯昂地區撤退,法軍甚至來不及全國動員,巴黎就被德軍在最短的時間攻破,法國政府被迫撤到雷恩。

首先得到這個消息的人是楊震麟,此時的他正在調集北線集團軍準備從雅賓斯克出擊,大軍壓上,逼迫俄軍在東線調集大量的部隊防禦他,給他一個機會全線殲滅俄軍的主力。

楊震麟、蔡鍔是中央陸軍學院和中央軍事大學的同學,也曾一起參加一戰的對俄作戰,命運總是這麼奇特,原本該是他擔任蔡鍔副手,現在則成了他擔任整個北線集團軍的總指揮官。

為了這場戰爭和閃電突襲,他和德國人一樣秘密準備了幾年,正式開戰之後,他就立刻率軍向伏爾加河而去,22個擴編師分成六個軍,總計127萬人的軍隊,坦克和裝甲車總數超過12000輛。

這樣龐大的大規模機械化兵團的突襲對中國來說已經是很平常的戰術,俄軍唯一的對策也是用同等規模的機械化部隊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