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何以念君!
1942年4月23日,李開鄴總統在任上逝世,副總統兼國家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蔡鍔繼任總統,並順利通過了國會的信任投票,成為新一任的國家軍事委員會主席。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
蔡鍔是李開鄴整體戰理論的堅定支持者、繼承者和發揚者,甚至在某種程度比李開鄴更加現實、冷靜,事實上,從1941年開始,隨著李開鄴逐漸病重,國家軍事委員會的委員長職務就一直由他臨時暫任,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整體戰略一直是由他來規劃和控製。
他發起了海軍的幾次大攻勢,開啟了新的南非戰場和中美洲戰場,其目標不是要簡單的擴大軍事行動的範圍,而是要不斷封鎖對手的戰略資源。
在莫斯科戰場和西歐戰場,他反而一改李開鄴時期的不斷投入,在維持現有規模的情況下逐步調整策略,優先攻下意大利,穩穩占據法國,充分利用意法兩國的工業實力,同時加大資源地的搶占,全力維持住海軍的優勢。
他的目標很明顯,資源和幹擾別人的資源是第一位的爭奪,工業生產能力是第二位,最後才著眼於消滅對手的有生實力。
雖然他目前在中美洲和南非戰場都不占據多少優勢,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他切斷和幹擾了英美諸國的資源供應。
胡楚元對此有著一些不同意見,但他並沒有提出來。
如果還是他在領導著中國,他會毫不猶豫集結國家所有力量優先擊潰日本,攘外必先安內,日本就像是一個魚刺一樣卡在喉嚨裏,這實在是一件很討厭的事。
等到日本被擊潰,他會繼續加緊對俄的攻勢,不惜一切代價將俄國的反撲掐滅在搖籃裏,重新控製俄國的工業實力,並利用莫斯科的交通樞紐作用,進一步實現和德國的陸地聯合政策。
轟!
他所預想的“轟!”並沒有出現,蔡鍔和國家軍事委員會的新成員們對日本不屑一顧,隻要用海軍封鎖著日本,不讓日本出兵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對於莫斯科,蔡鍔也沒有實施全力攻勢,他的整個思路就是控製庫爾斯克、喀山等重要資源和重工業基地,充分利用波蘭、烏克蘭的聯軍,利用這兩個國家自我保護的欲望,特別是利用烏克蘭對庫爾斯克的貪婪心理,用最小的代價去防守俄羅斯,使得俄國不能夾擊德國,而他也可以將更多的戰爭資源集中向西歐戰場,特別是向西班牙傾斜。
在將美軍和英軍的主力吸引到伊比利亞半島後,蔡鍔才突然發力,利用這兩年間的全麵積累通過海軍的大決戰,最終使得大西洋聯軍超過六百多萬人的精銳部隊被封鎖在伊比利亞半島,補給艱難,隻能依靠西葡兩國本身的資源去維持。
胡楚元並不能說蔡鍔打的不漂亮,更不能說蔡鍔不精明,不聰明,不是個戰略陰謀的大師,隻是……胡楚元必須得說,即便最終勝利了,中國人是否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對美英諸國來說,他們更是在一種莫名其妙的情況下陷入了另一種令人困惑的劣勢局麵。
蔡鍔是個牛皮糖,膠膠黏黏的讓你摸不清頭腦,你還沒有感覺,整個局勢就已經超出了你的控製,即使你戰敗了,或許還有點稀裏糊塗。
如果你不是非常精通整體戰的理論,你或許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1942年7月,在完成自己一係列的先手,用海軍截斷了美軍和歐洲戰場、非洲戰場的聯係後,蔡鍔終於開始全麵發力,在莫斯科、南非、西班牙三大戰場同時發力。
他為此已經準備了幾年時間,將中國兵力動員的巔峰值就恰好調整在1942年5月,海陸空三軍總兵力達到了2170萬人,由泰國、菲律賓、蘇門答臘、越南、老撾、新幾內亞等東南亞國家組成的南洋聯軍在總兵力上也達到470萬人,華人占1/3。
在其他主要的仆從國中,經過這幾年的籌備和整頓,朝鮮軍總兵力140萬人,主要目標是防止日軍在美國配合下實施登陸作戰;哈薩克、烏茲別克、韃靼共和國等國組成的中亞北方聯軍在總兵力上達到220萬人,主要目標是在伏爾加河、新西伯利亞等二線地區協防,配合中國北線集團軍、烏克蘭、波蘭、德軍進攻俄羅斯;波斯帝國為主的中亞南方聯軍在總兵力上達到了450萬人,主要作用是配合中國西南集團軍進攻印度,並將印度分解為巴基斯坦、孟加拉、阿薩姆、拉賈斯坦、印度、泰米爾王國等多個國家。
蔡鍔發力了。
中國終於全麵發力了,截至1942年7月,T-35係列坦克服役數量已經達到12.3萬輛,廣泛裝備在亞歐同盟各國,特別是在中德和南斯拉夫聯軍。
這種劃時代的新型主戰坦克最終成了毀滅者般的存在,龐大的數量、優良的質量、特殊的工藝、先進的設計和適中的價格讓T-35係列成了無與倫比的鋼鐵洪流,橫掃一切,最新型號的滑膛炮口徑也達到了105mm。
德國的軍力也同步達到了自己的峰值,總兵力超過1050萬人,雙方在非洲、歐洲、莫斯科三大戰場同時發力,整個亞歐同盟的總兵力在這一時期基本都達到了高峰,同盟總兵力突破5000萬人,而大西洋同盟的總兵力隻能保持在4000萬人左右,其中美俄兩軍加起來就達到了2700萬人,實際差距已經非常明顯,特別是日本號稱的400萬陸軍實際上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蔡鍔要的就是這個瞬間的差值,要的就是英美海軍在這一刻的無法彌補的差距,為了繼續分流美軍,他同時抽調南線集團軍和南洋聯軍進入南美洲,發動對巴西的全麵攻勢。
由於巴葡之間的特殊關係,巴西是南美洲除蘇裏南、圭亞那這些殖民國外唯一加入大西洋聯盟的國家,其他如智利、阿根廷、哥倫比亞都保持中立。
美洲、非洲、歐洲、莫斯科四大戰場的同時發力是一種很奇特的策略,蔡鍔的目標很明顯,就是要讓英美部隊無從顧及,分不清主次,各個方麵都同時出現破洞。
戰爭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峰值差距,無論是軍事生產和兵力動員等等因素都存在著一個峰值,蔡鍔一步步的調整,逐步將中國的峰值調整到了這個時期,他就要抓住這個契機和大西洋同盟全麵決戰,一戰而定勝負,徹底讓大西洋同盟失去翻盤的可能性。
莫斯科戰場是最早開始大範圍攻勢的地方,遠東集團軍抽調了22個師抵達莫斯科外圍,北線集團軍增編140萬人,增投兵力達到310萬人。
這一時期,在俄國戰場集中的中國軍力總數已經達到了740萬人,坦克32000輛,裝甲車5萬餘輛,飛機2萬餘架。
中國的大西洋聯合艦隊已經全麵介入整個大西洋,不斷以維爾京群島為跳板,全麵攻擊整個加勒比海地區,並依靠龐大的航空母艦群騷擾整個美國東海岸,截斷美國對大西洋對岸的通航。
大西洋聯盟對這場戰爭有過無數的考慮,卻絕對沒有想過會有這種情況——整個大西洋聯盟居然徹底喪失了對大西洋的控製!
新服役的四艘新西伯利亞級航母全麵調入中國大西洋聯合艦隊,大西洋聯合艦隊總部也遷移到海地太子港,開始重點針對美國東海岸實施海洋封鎖戰略。
德軍在中國船政支持下建造的三艘威廉皇帝級航母和兩艘提爾皮茨級護航航母也開始走出波羅的海,駐紮在威廉港,逼緊整個北海。
英國畢竟曾是世界上第一大的海軍強國,她的基礎是那樣深厚,即便是在維爾京群島海戰結束後,英國仍然保留著2艘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44艘輕重巡洋艦和超過150艘的驅逐艦。
在這一段時間,英國已經全麵調整戰略,集中所有人力物力建造航空母艦,並和美國聯合製造新的噴氣式戰鬥機,美國同樣在大規模的建造航空母艦和新的護航艦艇。
以他們的底蘊和生產能力,大約需要兩年的時間就能恢複到原有的水平,特別是美國。
問題是眼前這段時間,英美在大西洋上確實不占據任何優勢,兩者加起來也無法和中國的大西洋聯合艦隊相抗衡,在主力決戰之後,中國的印度洋和地中海聯合艦隊分成兩個戰區,主力集中在新的地中海聯合艦隊,並將駐地從希臘調整到阿爾及利亞,對整個地中海的入口實施封鎖,並隨時可以離開地中海和大西洋聯合艦隊共同行動。
德國海軍除了此前的狼群行動外,直到目前都沒有和英國海軍有過任何的主力交戰,整體實力保存的很完整,這個時候才敢於衝出來駐守在威廉港,並不斷開始加大在北海的巡遊範圍,逼緊英國到俄羅斯的北方航道。
此時的北方航道已經不如以前那樣重要,在中國大西洋聯合艦隊的封鎖下,美國船隻不斷在大西洋航線中被擊沉,逐漸無法承擔對大西洋對岸的支援。
在中國的幹預下,德軍沒有進攻荷蘭和丹麥,而以荷蘭、丹麥、挪威、瑞典為首的北歐陣營雖然繼續保持中立,但在大局漸漸偏移向亞歐同盟的情況,他們也開始更多的和亞歐同盟合作。
1942年7月24日,中國開啟了對俄羅斯的第三輪大規模攻勢,德軍也派出了44個師和波蘭、烏克蘭的部隊攻入白俄羅斯,從西線和中國一起夾擊俄國。
俄軍雖然在總兵力上占據一定優勢,此時全麵動員的總兵力達到了1700萬人,依靠北部航道的艱難補充,以及自身粗放式生產的特點,坦克數量和飛機數量並不比同盟國低,但在步兵裝甲車方麵的差距就比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