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國宰相嚴嵩》 皇帝修仙(1)(1 / 1)

一皇帝修仙

嘉靖皇帝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修仙皇帝。他的修仙活動影響了整個嘉靖朝政治,決定了眾多朝臣的榮辱沉浮,嚴嵩的命運也與此息息相關。

一位皇帝對宗教的推崇與平民百姓的宗教信仰有著迥然不同的目的和後果。他們既用它欺騙民眾,也用它麻醉自己。道教宣揚的羽化登仙、長生不死的幻想和“黃白龍虎之術,房中采戰之方”,對於貪利無厭、縱欲無度的帝王們具有很強的誘惑力。嘉靖皇帝自嘉靖二年開始供齋醮神,至嘉靖中期又掀起一股尊奉道教的狂熱。他將“以神、王二道裁理天下”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既遵王道,又遵神道;既有皇帝尊號,又有道教道號;既是人間的皇上,又是仙界的帝君。勸諫者治罪,頌揚者高升,文武官員從風而靡,崇道之風愈演愈烈。舉動盡管荒誕,但卻寄托了他的強烈追求。

幻想長生,妄圖永享皇帝的尊榮同樣是嘉靖皇帝崇奉道教的原因。他自幼體質欠佳,十五歲當了皇帝以後,又荒淫無度,自我戕害,再加之生長南方,對北方環境不太適應,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年紀剛到三十,便已“血氣衰初,發須脫半,精神太減,大不如舊”。嘉靖十三年得了一場大病,重咳六十日;十九年冬,“複得奇疾,非熱非寒,臥三旬乃起”。死亡即將降臨的恐怖籠罩在他的心頭,他把生存的希望寄托於神仙的保佑,並企望羽化成仙,長壽不老。

借助神仙的力量樹立皇帝的權威是嘉靖皇帝鼓吹道教的又一原因。由於他繼位的特殊性,因此一種難以排遣的自卑感和威脅感時刻都在折磨著他。他認為,他這位外藩子弟之所以能夠入繼帝統,全靠“皇天”的授予和保護。為了鞏固皇位、強化皇權,他不僅需要通過“大禮議”在宗法上為自己確立正統地位,而且需要通過尊崇道教使君權神化。對於臣民,“君權神授”的說教有時甚至比暴力更有威懾力。於是他便把自己打扮成天神的化身,無論是殺戮大臣,還是重大決策,都說成是玉帝的意誌。嘉靖年間內憂外患日甚一日,“天神”成為皇帝維持統治的精神支柱。祭海而“抗倭”,設壇而“禦虜”,醮齋而“消災”,一切都建立在虛幻的“天恩垂降”上麵。現實社會中的皇帝之所以感到隻有披戴上“上清帝君”的衣冠才有力量實施統治,正好表明了他內心的空虛。

一場“奴婢之變”更加堅定了嘉靖皇帝崇道修仙的決心。他平日虐待宮女,稍不如意,輒令捶楚,以致杖之斃命;還令道士們取用她們的經血煉製長生仙丹。宮婢們蓄怨積苦,相謀舉事,欲將皇帝勒死。為首者楊金英說:“咱們下了手罷,強如死在(他)手裏。”再加上方皇後、曹端妃、王寧嬪之間爭風鬥寵之事攪在其間,於是便在皇宮之內發生了一場宮女“行弑”皇上的奇案。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晚,皇帝臨幸愛妃曹氏宮中,睡之正酣,楊金英等十六名宮女闖入寢宮,用黃花繩勒(l i)其頸,黃綾抹布塞其口,釵股刺其胯間,數人坐其身上。皇上氣將斷絕。無奈宮女們不熟悉結紮繩扣的方法,誤為死結,勒之不緊,未能立即使其斃命。正在奄奄一息之際,叛變者告密,方皇後率眾趕來營救,皇帝脫險。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壬寅宮變”。這十六位少女雖然全被“淩遲處死,磔屍梟首”,但是那勇敢的叛逆精神卻永彪青史。寧嬪王氏、端妃曹氏也被牽連在內,同遭極刑。據說曹氏實未與謀,因皇後妒其得寵,遂乘機將之竄入逆案,後來皇帝深為痛悔。

在嘉靖皇帝看來,這次大難不死,化險為夷,全賴“百神佑護”,於是分遣成國公朱希忠等勳戚並文武大臣祭謝天地、宗廟、社稷及一應神祇。方皇後父親安平侯方銳又以私人名義在東嶽廟為皇上作大醮三晝夜;吏部尚書許讚也率朝廷九卿、堂上官捐金,延請道士,在顯靈宮作醮事三晝夜。皇帝本人更躬服道教衣冠,“以為祈天永命之事”;後妃宮嬪“皆羽衣黃冠,誦法符咒”。皇宮內外彌漫著一片神仙氣氛。

“壬寅宮變”對嘉靖皇帝的刺激相當強烈,甚至引起了心理變態。他精神緊張,疑懼不安,經常幻覺宮內有冤死的厲鬼作祟;並且認為列祖列宗都死在宮內,皇宮實非吉祥之地,因此決心遷出大內(紫禁城皇宮)。於是自此移居西苑離宮,日夕修仙,“往歲宮變,蒙上天恩赦,我已世外人矣,故別居西內,奉玄修”。明代西苑在紫禁城之西,西安門之內,南海、中海、北海一帶。內有太液池,池有瓊華島,島上有廣寒殿,喬鬆高檜,儼然蓬萊。嘉靖皇帝自嘉靖二十一年移居於此,至四十五年逝世,二十多年再未返回大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