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克斯.馮.瑞恩伯爵逗留在布達佩斯的時間遠遠多於在維也納的時間。作為匈牙利軍隊的實權人物,瑞恩伯爵十分罕有的,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在匈牙利混得風生水起。這得益於奧地利皇後的青睞,也得益於他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能。
奧法戰爭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亞曆克斯的爵位不出意料的升了一等,之後便任勞任怨的仍舊依照皇後的旨意,前往匈牙利進行軍隊改革與訓練。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排擠、怠慢、陽奉陰違等等阻撓,他都挺了過來。
由於皇儲遇刺而導致的失控的大清洗,也波及到了匈牙利,一時間人人自危,人心惶惶。時局不穩定導致了經濟的不穩定,物價飛漲,鈔票貶值,即使軍隊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
匈牙利本來就是奧地利帝國中最不穩定的因子,反對奧地利統治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總有一些人想著試圖製造事端,好讓匈牙利能夠擺脫奧地利的控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治的國家。無可厚非的,這個願望符合某些人的利益所在。而矛盾在於,奧地利不可能主動放棄匈牙利,匈牙利國內也有一股強硬的讚同現狀的勢力,其中就以匈牙利首相久拉.安德拉西伯爵和皇儲的老師埃雷梅爾.巴特亞尼伯爵為首。
本來,曾經的通緝犯、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之一的久拉.安德拉西伯爵會是最好的太子導師,隻是現在安德拉西伯爵身為帝國的首相,日理萬機十分忙碌,根本抽不出時間來教導太子殿下,伊麗莎白皇後也總不能對皇帝說,讓安德拉西放下國家事務來教導魯道夫吧。
善解人意的安德拉西為皇後推薦了好友埃雷梅爾.巴特亞尼伯爵。這位伯爵曾經發誓永遠不跟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說話,所以有關他成為太子導師的提議,很是得到了皇帝的反對。皇帝認為他會以其帶有偏見的政治見解誤導太子,安德拉西則為好友辯解,說巴特亞尼伯爵無論在見識和人品上,都值得信任,期待帝國能夠出現一位更寬容的未來統治者,乃是匈牙利人民共同的願望,雲雲。
魯道夫的年紀尷尬,正處在少年與青年之間的微妙過渡階段。他身材纖弱,看上去令人擔心的氣質柔弱。他的母親擔心他可能太容易被氣勢強的人所影響了,而他的父親盡管是奧地利皇帝,卻始終生活在索菲太後的陰影下。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終生的,對魯道夫來說,母親的魅力幾乎無敵,這就顯得父親相對來說影響就弱了點。
安德拉西伯爵對他的影響很大,有一段時間,安德拉西幾乎取代了父親的作用,成為皇儲的偶像。他崇拜安德拉西,認為他是足夠睿智的,並且具有極強大的人格魅力。伊麗莎白皇後及時發現了兒子的這種傾向,這才有埃雷梅爾.巴特亞尼伯爵成為皇儲的導師的提議。
巴特亞尼伯爵,他是個堅守自己誓言的頑固的人,他終生都沒有跟弗蘭茨.約瑟夫說過一句話。在他心裏,皇後和皇帝是分開的兩個不同概念,他對皇後終生都保持了尊重和敬愛,但是皇帝,嗯,就那樣吧。
魯道夫對導師能夠將這兩夫妻嚴格分別對待的態度很感興趣。拒絕對皇帝表達敬意已經成為他的堅定原則,皇帝弗蘭茨也很善解人意的,盡量避免出現在巴特亞尼伯爵會出席的場合。早些年魯道夫還以為父親害怕巴特亞尼伯爵,但是母親卻笑著說,這是因為皇帝的寬容,巴特亞尼伯爵隻是孩子氣的頑固,皇帝倒是一直容忍了他的輕蔑。
弗蘭茨在兒子心中的地位總算得以升高了一些。
以奧地利皇帝的權力,弗蘭至少可以對巴特亞尼伯爵判處“藐視皇帝”的罪名,或者削爵處罰,而皇帝選擇了容忍,這說明他在個人風度上,還是相當可取的。
實際上,伊麗莎白皇後選擇巴特亞尼伯爵而不是安德拉西伯爵成為皇儲的導師,還有另外一種考量:巴特亞尼是匈牙利最大的抵抗組織的領導人,盡管現在這個抵抗組織已經不存在了,但它當年的大部分成員,現在都是匈牙利的政界、經濟界要員,魯道夫得到導師的支持,有百利而無一害。
可以說,這是個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任命。
巴特亞尼和安德拉西都認為,能夠借此機會,將有利於匈牙利的進步民主思想灌輸給奧地利皇儲,實在是天大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