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傳染病管理 (5)(1 / 3)

第2章

傳染病管理

(5)

是指對人群中疾病或者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提出疾病預防控製措施及保健對策。即通過查明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采取相應的預防控製措施,防止二代病例發生。

5.疫情的調查與控製的目的

是查明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並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止續發病例發生。它也是運用流行病學原理和流行病學研究方法來描述疾病分布,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危險因素,評價疾病防製措施的效果。是針對具體健康關聯事件的特別調查,涉及多種流行病學方法和多學科方法的綜合應用。傳染病的流行過程既可用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環節來分析,也可用流行過程中流行類型和流行曲線來闡述。

(二)基本知識

1.傳染病流行過程的三個環節

(1)傳染源:病原體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包括4個方麵:患者、隱性感染者、病原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

(2)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侵入下一位宿主之前,在外環境中停留和轉移所經曆的全過程。常見的幾種傳播途徑:經空氣傳播;經水傳播;經食物傳播;經接觸傳播;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機械性傳播、生物性傳播);經土壤傳播;醫源性傳播;母嬰傳播。

(3)易感人群:對某一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某種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決於總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比例。

2.潛伏期與傳染期

(1)潛伏期: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早出現臨床症狀前這一段時間。

(2)潛伏期的意義:可判斷患者受感染時間,以追蹤傳染源;可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或醫學觀察期限,一般以常見潛伏期增加1~2天為準,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可按最長潛伏期或有關規定予以留驗或檢疫;可確定接觸者免疫接種時間;可根據潛伏期評價已采取預防措施的效果;可影響疾病的流行特征;評價疫源地消滅的條件之一。

(3)傳染期:是傳染病患者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傳染期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疾病流行特征;是決定傳染病病人隔離期限的最重要依據。

(三)基本技能

1.處理時限

疫情調查處理人員接到疫情報告後做好書麵記錄,抵達現場不超過24小時,甲類傳染病不超過2小時。

2.核實診斷,查明疫情

詢問病人和查看臨床診治記錄,根據流行病學史和臨床症狀、體征、診治檢查記錄,予以確診,並做好個案調查,初步分析資料。

3.追溯傳染源

根據病種和病人發病前、後可能接觸的人群,查找疑似病例,查明病人發病前、後活動範圍和可能引起疾病傳播的因素,查明傳播途徑。對疑似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填寫個案流調表,按統一流調表逐項明確填寫。

4.確定和登記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當傳染源已明確(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發生流行的學校、醫院、家庭或其他單位中的成員。掌握密切接觸者的數量及去向,對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注意續發病例的出現。

5.采取控製措施

(1)確診急性傳染病後,應指導病人入院(或在家)隔離治療。

(2)劃定疫點、疫區範圍,采取針對性衛生措施。根據傳染源汙染情況、傳播因素確定疫點、疫區範圍,疫點應“小而嚴”,同時開展疫點消毒,采取針對性消毒、殺蟲、滅鼠、飲食飲水衛生措施。對傳染病病人汙染的場所,必須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①牆壁、地麵、門窗、家具、生活用具,3%漂白粉上清液或200倍稀釋的84消毒液噴霧或揩抹到濕潤為止,作用30分鍾後再用清水洗擦。

②嘔吐物、排泄物,一份嘔吐物、排泄物加1/5份漂白粉,攪勻,作用2小時。

③生活汙水,0.05%漂白粉作用2小時。

④食具、餐具,煮沸消毒10~20分鍾。

⑤衣物,高壓蒸汽消毒或煮沸消毒10分鍾或日光曝曬6小時。

⑥生活飲用水,餘氯保持在1mg/L以上。

⑦病家周圍環境滅蠅蚊用3‰的敵敵畏液噴灑。

(3)對易感人群采取保護措施,包括預防服藥,應急接種;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群眾的自我防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