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調查與控製
(一)基本理論
1.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發生初期常因診斷不明,難以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處理難度大,又極易引起社會的關注,造成公眾恐懼情緒,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開展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調查處理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明確診斷、恰當治療、有效控製和消除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危害,指導和規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應急處置工作,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2.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處置實行邊調查、邊搶救、邊處理、邊核實,科學有序、及時有效控製事態發展的原則。
(二)基本知識
1.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
是指在短時間內,某個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同時或相繼出現多名具有共同臨床表現的患者,呈現一定的聚集性,且病例不斷增加,範圍不斷擴大,又暫時不能明確診斷的疾病。
2.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分級
(1)特別重大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並有擴散趨勢。
(2)重大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擴散到縣(市)以外的地區。
(3)較大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個縣(市)行政區域內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相應級別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基本技能
1.接報
各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應建立健全疫情和突發事件登記報告製度。凡接到群體性不明原因事件報告,應認真詳細地做好記錄,並立即向本單位領導、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報告。在2小時之內派出應急隊伍,啟動應急響應。
2.事件處理
(1)初步調查,對事件的真實性進行進一步核實,全麵了解事件情況,確定統一診斷標準、核實診斷,對所有患者進行個案調查。了解流行病學史、體征和檢驗結果,追尋共性特征。
(2)分析病例的“三間分布”特征,應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設。
(3)標本采集與送檢。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表現確定采樣範圍和檢測項目。
(4)根據初步假設,提出控製對策並用適當的方式加以實施,尤其要注重群防群控。發生地的鄉鎮(社區)以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組織、發動群眾,團結協作,群防群控,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報告、人員的疏散隔離、公共衛生措施的落實工作,向居民、村民宣傳疾病防治的相關知識。同時組織力量深入開展病例對照調查和有關的實驗檢測。
(5)健康教育和技術培訓。針對事件性質,有針對性地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消除公眾恐慌心理,開展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對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應及時組織相應的技術培訓工作,提高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敏感性。
(6)綜合分析流行病學調查、實驗檢測、對策效果等資料,驗證假設。
(7)總結及後續研究。事件基本平息後,及時寫出工作和業務兩方麵的總結報告,報上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對某些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製訂計劃,進行後續研究。
(8)資料整理歸檔。
四、災區疫情的調查與控製
(一)基本理論
自然災害可導致傳染病的發生、暴發甚至流行。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必須在當地政府領導下,認真做好災區的疫情調查,及時落實預防和控製,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二)基本知識
災區疫情的調查與控製原則上按散發疫情和暴發、重大疫情的處理進行。
(三)基本技能
按照疫情發生情況,參照散發疫情和暴發、重大疫情的處理進行。另外注重下述方麵工作。
1.相關調查,災區應根據災害種類和當地疫情,按有關技術規程開展水源、食品的腸道致病菌汙染情況監測和鼠類及病媒昆蟲密度、寄生蟲病宿主等相關的監測。
2.認真落實水源保護和飲水消毒,環境清理和衛生處理,消滅蚊、蠅、鼠害,食品衛生管理和健康教育等預防措施。
(姚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