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娩史的接生過程及臍部處理消毒不嚴史或新生兒出生後有局部外傷未經消毒處理史。
2.臨床表現
出生後4~6天,少數早至2天遲至14天以上發病。早期牙關緊閉、吸乳困難,繼之麵肌痙攣呈苦笑麵容。四肢肌肉陣發性強直性痙攣,腹直肌痙攣強直如板狀,頸項強直呈角弓反張,呼吸肌、喉肌痙攣可致窒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隻要具備上述2點就可診斷為臨床診斷病例。
(三)基本技能
1.監測
醫院每旬開展新生兒破傷風病例的主動監測,並實行按旬報告和零報告。
2.病例報告
任何醫療衛生單位或人員發現新生兒破傷風疑似病例後,應按要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按照乙類傳染病報告要求進行網絡直報。
3.調查與控製
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接到病例報告後按照《新生兒破傷風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盡早對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提出相應的疫情控製意見。
疫情處理:對確診病例周圍可能存在更多的新生兒破傷風病例進行病例主動搜索;針對存在的問題開展宣教活動。
三、麻疹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
(一)基本理論
1.及時發現麻疹病例,了解麻疹發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2.分析人群麻疹免疫狀況,確定易感人群,預測並采取措施控製麻疹暴發。
3.為製訂控製麻疹暴發,調整加速麻疹控製有關策略與措施提供依據。
4.為將來製訂消除麻疹有關策略與措施積累經驗。
(二)基本知識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發疹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很強,麻疹易感者與麻疹患者密切接觸,其發病率可高達95%以上。麻疹好發年齡為1~5歲,占總發病數的80%左右。
臨床症狀: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發熱(38℃或更高);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狀,或結合膜炎;起病早期(一般於病程第2~3天)在口腔頰黏膜見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氏斑);皮膚紅色斑丘疹由耳後開始向全身擴展,持續3天以上呈典型經過。
(三)基本技能
1.病例報告
任何醫療衛生單位或人員發現疑似麻疹病例要按照乙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進行網絡報告。
2.標本采集
(1)血液采集:醫療機構在發現麻疹病例或疑似麻疹病例時,應負責采集病人全血(最好在出疹3天後采集)2~3ml,無汙染;標本送檢表填寫完整;血標本或分離血清(>0.5ml)分離血清放置4℃冷藏,分離後血清3天內及時送達所在地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
(2)鼻咽拭子的采集、處理、運送和保存:鼻咽拭子標本采集時間在出疹後0~3天內,超過3天一般就不要再采集。咽拭子用無菌棉拭子稍蘸含有2%血清Eagle′s液體,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拭,獲得上皮細胞,然後將棉拭子在采樣管中折斷(注意手指接觸部位不能放入標本采樣管),將拭子放到有旋轉蓋的並裝有病毒保存液的冷凍管中後旋緊蓋子,放入保溫箱冷藏運輸(4~8℃)至地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凍存於-70℃冰箱(注意盡量不要反複凍融)。
3.流行病學調查
對麻疹疑似病例進行調查,填寫麻疹疑似病例個案調查表,重點要調查病例的出疹日期、麻疹疫苗的免疫史和周圍接觸範圍等。
4.疫情處理
(1)病人的隔離與治療:發現疑似或診斷病例,應立即隔離,隔離期直至出疹後5天。並發肺炎者延長隔離期至出疹後10天。對病人進行對症治療和防治並發症。
(2)對易感者的應急措施:對病人周圍未發病的易感人群不論其免疫史如何,立即實施麻疹疫苗的應急接種,48小時內接種率要達到85%以上。
(3)暴發疫情的處理:在一個自然村(居委會)、托兒所、幼兒園、學校等小範圍內,於最長潛伏期(21天)內發生5例或5例以上病例,則作為暴發。發生暴發疫情時,應填寫“麻疹暴發病例調查一覽表”,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同時向省和市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報告;開展所有疑似麻疹暴發疫情調查,及時采集病人血樣進行實驗室檢測;邊調查邊采取相應控製措施。如消毒隔離、麻疹疫苗應急接種等,從一開始時就應采取,而不必等實驗室確認是否為麻疹暴發。
四、百日咳的監測與控製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