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粗讀,秦牧認為:閱讀速度盡可能快些,不必逐字逐句去盯著讀,可以“跳讀”一番,“掃描”而過。在“跳”與“掃”之中,發現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就多讀幾遍,思索片刻,或加上符號,或抄錄下來,以便日後查閱。他說:“這就叫粗中有細。”
毛澤東讀書,何止三五遍
毛澤東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這與他常年的苦讀是分不開的。他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常采用這種“牛嚼”式的閱讀方法。
年輕的毛澤東在長沙讀書的時候,長沙城裏有個定王台,當時的湖南省立圖書館就坐落在這裏。圖書館樓上有各種中外書籍,樓下大廳是閱覽室。這個圖書館剛開辦不久,每天去看書的人也不多。但每天一開門,就有一個穿著樸素、高高個子的年輕人,不急不緩地走進館裏來。他借到了書,就伏在閱覽室的桌前用心地看,一直要到閉館的時候才出去。這個年輕人天天如此,風雨不誤,他就是毛澤東。他每天在這裏專心致誌地讀書,隻在中午的時候才出去買幾個包子或燒餅用來充饑。毛澤東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曾說:“我那時一到了圖書館,就像牛進了菜園,拚命地吃!”毛澤東什麼書都找來讀,有關中國的世界各國的曆史、地理、哲學、文學……在這期間,他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赫哲黎的《天演論》、穆勒的《名學》、斯賓塞爾的《群學肄業》、孟德斯鳩的《法意》和盧梭的《民約論》《社會通詮》等,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的文藝作品……總之,凡是當時從外文譯成中文的名著,他差不多都讀遍了。
但是,毛澤東讀書,並不是簡簡單單一次讀完就算了。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會議上,談到讀《紅樓夢》的時候,他深有感觸地說:“至少讀五遍,才有發言權。”其實,有些小說,他何止讀五遍呢。他提倡,看書應該認真地學、反複地讀。
毛澤東從來反對那種隻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麵也不放過。通過反複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
通過這樣一種廣泛涉獵而後又反複閱讀吸收,使他能夠通古博今,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偉人。
學習“牛食”法注意事項
在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運用這種“牛食”學習方法,可以這樣做:
(1)凡值得讀的書至少要讀兩遍。第一遍快讀,著眼於了解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慢讀,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2)讀過一本書後,須筆記綱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3)讀書還須力求做到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悟性,書是死書。
悟性至關重要,一舉滿盤皆活。此外,學無定法,到底如何操作,還得因人而異。
名人精讀一本書的故事
1.徐特立每天學幾個字
著名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讀書從不貪多圖快,而是注重實效,深鑽細研。他認為,與其用讀一本書時間馬馬虎虎讀十本書,不如用讀十本書的時間老老實實去讀一本書,把這本書讀得字字分明、句句通透。因此,他主張讀書應當由少到多,刻苦鑽研。
當年徐老曾刻苦攻讀過《說文解字》。這部書係1800多年前東漢人許慎所著,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係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共收有9000多個字,字體均為篆籀古文,非常難讀、難記。徐老每天隻學兩個到三個字,晚上睡覺時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裏默寫白天學過的字,直到熟練了再學下一個字。《說文》部首共有540字,他每天讀兩字,花了1年的時間才讀完。徐老43歲開始學外文,也是用這種方法。他每天學一個生詞,一年就牢牢記下了365個基本詞彙。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他掌握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說:“我讀書的辦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的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憶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也就是說,要深鑽細研,才能打好基礎,也才能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2.茹誌鵑“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