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鼎臣作為嘉靖時期的閣臣,但其政治生涯卻橫跨孝宗、武宗、世宗三朝,最終得到世宗皇帝的信任,屢經言官彈劾而始終榮寵不衰。在其六十八年的生涯中,既在廟堂上以精彩的經筵講授博得世宗的賞識,也因為家鄉昆山修築城垣獲得百姓的稱讚;曾上疏世宗皇帝要求進行土地清丈,也支持過歐陽鐸、王儀等人在江南進行賦役製度改革。此外,顧鼎臣的宗族思想亦是顧氏宗族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
(一)顧鼎臣相關研究
在尋找相關研究著作時,筆者首先關注的是有關顧鼎臣的專題研究論文與專著,遺憾的是,這方麵的研究仍相當的單薄。以顧鼎臣為主要內容的專著至今未見,以其為主題的研究性的論文同樣罕見。
關於顧鼎臣個人的文章,大體以介紹顧鼎臣為主,如楊瑞慶《清官顧鼎臣》,介紹了顧鼎臣生平,顧氏祠堂的現狀,並從減免稅賦、築城抗寇、仗義公斷三個方麵介紹了顧鼎臣對昆山百姓的貢獻,因為顧氏祠堂中所立曹端《官箴》中“公生明廉生威”的兩塊碑石,將顧鼎臣認定為清正廉潔的清官形象。但事實上,在顧鼎臣生平事跡中,關於廉潔的曆史記載並不多,在其文章也沒有敘述詳細。同時,其用蘇州評彈《顧鼎臣》故事來講述顧鼎臣的貢獻,缺乏確實的史實依據,這並不可取。
石雨《狀元宰相顧鼎臣》從顧鼎臣所撰《狀元圖考》收錄至明萬曆四十一年,認為作者應該為多人,而現代突出顧鼎臣則是因為其名氣較大。同時,也介紹了顧鼎臣在民間文學中的形象,和正史中的形象,並簡述了顧鼎臣江南賦稅改革及築城事跡,認為明史“素柔媚,充位而已”的評論有失公允,是一篇較為嚴謹的介紹性文字。
佚名的《出身低微的狀元宰相——顧鼎臣》是一篇較為詳細的介紹顧鼎臣的文章,其包括了顧鼎臣的生平、正史評價、少時故事、考場故事、青詞結主、功績等,從丈量田畝、裁減江南賦稅、請求紓民解困、修築城池四個方麵對顧鼎臣進行評價,認為其是一位能關心百姓困苦、關心朝政大事的好官吏,同樣較為嚴謹。
星華的《被戲劇化了的顧鼎臣》介紹了有關顧鼎臣身世的傳說,認為是其具有傳奇性、戲劇性的經曆,成就了顧鼎臣能在市井文化中廣為流傳,但其所依據的仍是市井傳說,正史中無載,真偽不可辨。
在研究中有部分涉及顧鼎臣的著作則較為分散,涉及經筵研究、青詞研究、蘇州文人文學研究、明清望族研究、及以顧鼎臣為作者的作品研究等方麵。
顧鼎臣是世宗初期著名的經筵講官之一,他往往在對明代經筵進行研究的論著中被提及。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為朱鴻林先生的《嘉靖皇帝與其經筵講官的互動》,將顧鼎臣專門提出一節《成功的經筵講師——顧鼎臣》進行論述。在此節中,朱鴻林先生對顧鼎臣講筵過程進行梳理,指出了作為經筵講師,顧鼎臣具有靈活的頭腦和自信而謙虛的態度,既不盲目追隨傳統的評注,敢於大膽創新,同時又具有淵博的知識和紮實的學術功底。在講筵中,他往往能運用各種技巧,給世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的講筵內容,又往往和平中正,對世宗既有所勸誡,又有所啟發。所以,世宗對顧鼎臣的講筵大加讚賞,並對其信任和寵愛。
朱鴻林先生詳細提出了顧鼎臣在進講《尚書·洪範》時對蔡傳的質疑,及由此引發的後續事件。世宗因為對顧鼎臣質疑經典的行為感到不安,進而向楊一清和桂萼求證。朱鴻林先生認為,盡管楊一清和桂萼都表達了對經典的支持,但顧鼎臣敢於挑戰經典的行為和在此事件中表現出的謙虛態度,顯然讓世宗對他產生了勤學好思的印象,進而對顧鼎臣格外的信任。朱鴻林先生的論證嚴謹而豐富,給予筆者很大的啟發。
而史載顧鼎臣得寵的主要原因青詞研究方麵,則有南炳文的《嘉靖青詞》,長虹的《青詞瑣談》,張澤洪的《道教齋醮史上的青詞》等論文,但其中,大多延續明史顧鼎臣以青詞結主的結論,對其多有批判。
作為蘇州眾多狀元中的一員,在對蘇州文人文學的研究中,顧鼎臣或多或少都被涉及。較為詳細的主要有複旦大學博士朱焱煒的《明清蘇州狀元文學研究》,其中將顧鼎臣任性情而必以規矩的為人之道,印證他的為文之道。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注意到顧鼎臣為明朝蘇州狀元中唯一寫過散曲並流傳下來者,但其文僅就文學角度分析,仍過於簡略。蘇州大學博士王文榮的《明清江南文人結社研究》通過史料,提及顧鼎臣創立文社名邑社,其友方鵬等同樣在內,但沒有對嘉靖初年,顧鼎臣回鄉丁憂時,其思想轉變與文社關係進行進一步分析。
顧氏作為明代昆山望族,在明清望族研究中,常有涉及,其中較為重要的著作有吳仁安的《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該書史料豐富,內容詳盡,對顧鼎臣家族做了係統而簡要的梳理,惜乎顧鼎臣並非作者關注重點,因此,使人有意猶未盡之意。
相關論文中有範金民的《明清江南望族的譜係——讀〈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對吳仁安先生論著進行評述,並將顧鼎臣家族定義為江南向上層流動的家族。
王廣成的《望族與昆山縣域社會的變遷(1368-1911)》,將顧鼎臣家族定義為由農民、小商人等平民家庭上升為科舉家族。同時對顧氏家族的藏書進行了歸納。
以顧鼎臣為作者的相關研究論文則有趙錢的《明代內府刻本〈賜號太和先生相讚〉》,此文對這部中國明代乃至中國古代所傳至今的最大的一部雕版畫冊進行介紹,同時對潤筆的顧鼎臣進行介紹。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顧鼎臣進行研究,或者在著錄將顧鼎臣作為一部分的研究數量不多且較為零散。同時,大部分研究都僅本於史料對顧鼎臣的評價,在涉及自身論著內容時順帶提及,內容簡略。盡管有部分研究能突破史料的負麵評價,也失在考證不詳,嚴謹度不夠。可以說,顧鼎臣研究仍屬一個新鮮的領域,而鮮有人涉及。
同時,由於本書的目的是以人物揭示曆史變遷,涉及內容包括製度史、思想史、經濟史、城防等各部分內容,因此,以顧鼎臣經曆為線索,筆者又將重點放在搜集對其經曆中所涉及各領域,如經筵、嘉靖初年的賦役改革,以及宗族建設等方麵的研究。
(二)顧鼎臣與經筵的相關研究
顧鼎臣出身科舉,後任翰林院侍讀編修侍講,最後進入內閣。從其三十三歲進入翰林院至六十八歲去世,顧鼎臣的政治生涯與翰林院的工作密切相關。通過對翰林院的研究的回顧,可以了解顧鼎臣所處的翰林院及其社會與政治功能。其中,關文發、顏廣文的《明代政治製度研究》一書,將明代的翰林製度的源源、結構、職權、任選及翰林與內閣關係等問題進行了全麵的論述。對嘉靖六年(1527),由汪佃事件引起的翰林院整頓也有詳細的記載。孫力楠的《論明代翰林院》也同樣對明代翰林製度進行梳理。華中師範大學的吳琦、唐金英師徒二人則考察翰林院的政治與社會功能,其在《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中,認為翰林院對高層政治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方麵具有獨特的功能,也有其消極麵,如翰林的經曆使其在入閣時,已久染官場習氣,常結成朋黨卷入酷烈的黨爭之中。這些都使筆者得以係統、清晰地形成與明代翰林院相關的背景知識,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