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顧氏淵源與雍裏之顧
作為吳中四大著姓之一,顧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繁茂的分支。追溯其淵源,有兩說最為盛行,即一為夏代顧國後裔,一為越王勾踐後裔。據宋人鄭樵《通誌·氏族略》所雲:“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範縣東南二十八裏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雲: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餘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顧氏後裔對此多有考證,較有影響力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編訂的《顧氏譜係考》,詳細論證了顧氏起源於兩者的種種緣由。
三國顧雍的顯赫是顧氏興盛的一個裏程碑,在這個時期顧氏分支漸漸繁盛,成為吳中四大姓之一。事實上,“顧陸朱張”四著姓的說法在當時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李善在注《文選》時,就引用張勃的《吳錄》指出“四姓,朱、張、顧、陸也”,《世說新語》言:“吳四姓舊目雲:張文、朱武、陸忠、顧厚。”可以看出,顧氏在很早就享有厚湣仁愛的美譽。至明代歸有光在敘述其鄉裏顧氏時說:“顧氏自丞相肅侯始著於吳錄,司馬氏渡江,顧、賀、紀、薛,號稱世冑高門,蓋其來久矣。”顧炎武也認為,“自吳丞相(顧)雍上追受氏之先”、“至孫吳時,稱顧、陸、朱、張四姓”。
經曆了三國魏晉時期的煊赫,顧氏在隨後的數百年中漸漸歸於沉寂,如同一條大河,隨著子孫分支的不斷蔓延,而分流成細小支流,不為世人所知。直至明清,顧氏才出現了另一個發展高峰期,除顧鼎臣家族外,僅吳中就出現顧巽家族、顧汝玉家族、顧濟家族等顧氏家族。顧鼎臣所處的年代,恰好是顧氏蓬勃發展的初始階段。顧鼎臣家族世居雍裏村(現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為明代蘇州府昆山縣管轄。盡管有觀點認為顧鼎臣家族為顧雍次子濟的第十一世孫顧野王的次房分支,但這種說法並沒有明確得到曆史的證實,甚至在顧鼎臣家族內部,也沒有隨意攀附。《雍裏顧氏族譜》中,顧鼎臣的侄子顧潛說:
顧本夏殷侯國名,後以為姓,子孫雖散在四方,而獨盛於吳中,自魏晉曆南北朝,其間祖孫父子兄弟相繼顯庸者甚眾,世傳吳之大姓四,顧居其一,有自也。至唐仕者漸少,其舉進士名當朝者可數,宋及於元時,尤寂無聞,殆中微之數與。國朝來,吳中顧氏稍複出為世用,郡城及諸屬邑往往有舉進士者。
顧潛承認了顧氏起源於夏、商已姓諸侯的說法,並認為吳中顧氏應為嫡傳。但對其家族的起源,他卻采取了保守的觀點,僅根據其家族所據有的資料來追溯:
故予所敘次,悉據耕樂府君手筆一帖以為可信而無疑也。府君之筆此帖,殆一時偶拾,故昏聊記夫所知世此之先後,與夫兄弟子孫之名及諸女之所歸而已,豈知予小子輩今日得據以為信,不啻如拱璧之可貴哉。
同時,顧潛說出了這樣做的緣由,並對當時流行的動輒攀附名人之後的做法提出批評:
予竊怪夫世之為譜者,率多妄意附托於名賢之後,以為榮重,殆亦自誣而已矣。夫君子所以修於其身,刑於其家,孚於鄉黨,著於朝廷者,苟不失乎道德禮義之常,則亦足以自立而亢宗,奚以附托焉哉!且其實出於名賢之後而庸惡不肖,人將指而議曰:某之先何如人,而今乃如是!蓋望之益厚則責之益備,而其可愧益甚也。況本非其後,冒昧自誣陷如郭崇韜者,其不重為人所鄙笑耶!
寧願放棄可能顯赫的身世,也要實事求是修譜,才是正常的道德禮義,體現了顧鼎臣家族的務實與自信,這種觀點來源於顧鼎臣對族譜的看法。顧鼎臣認為:“族譜曆漢而唐代,多有變易,族每播蕩,譜牒散佚,源流無所征,間有存焉,匪冒則假,冒則誣於始,假則絕於終。”在他看來,隨意攀附,無非就兩種情況,“冒”和“假”,而無論是冒名頂替還是刻意作假,最終都將導致家族的覆滅,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雍裏顧氏族譜》最早僅僅追溯到元代,在這部分,也僅在譜係圖及各序中記述了先祖的字號而已。《西岩府君譜圖序》中有“始祖千十二公,舊亡其名,公生德輝,德輝之子八,第八子福五府君。”在《族譜》的世係圖及世係表中,都將千十二公作為第一世,與第二世德輝並注明為元萬戶。同邑張大複曾提到:“顧之先有千十四翁像,元服而戎靴環其耳,每見夢其家,輒有顯者,顧氏家老以千十四翁為始祖,或曰翁之父名德輝,其譜係可考也。”在各種譜序中,顧氏後人不止一次提到,福五以上的祖先譜牒已佚,由此推知,千十二公及德輝可能由家中所藏畫像所推定。
顧鼎臣家族保有的最初史料,是明洪武三年頒發的《福五府君戶帖》,即耕樂府君所抄寫的戶帖,戶貼原文如下:
一戶民顧福五,蘇州昆山縣第二保七伴社長王福三界。男子四口,成丁一口,本身年四十歲,不成丁三口,男金寶年一十四歲,男鬥孫年一十一歲,男阿喜年九歲。婦女五口,妻董安一娘年四十三歲,妻母董慶九娘年六十七歲,男婦蔡福四娘年一十九歲,女勝奴年一十三歲,女喜奴年一歲。
這份文件是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為明確戶口,而令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顧鼎臣之兄顧式偶然間在家中發現並收藏。戶貼中所提到的顧福五乃是顧鼎臣四世祖。明初的戶口勘查相對嚴格,因此這份戶貼有著很高的可信度。從這份戶貼上,我們可以看出,顧鼎臣家族在當時為一般農戶,盡管頂著江南望族、名士之後的帽子,卻相當普通。然而,就是這樣一戶普通的農家,在明代至清的數百年間,卻枝繁葉茂,人才輩出,最終發展成為顧氏重要的一支。
二、鄉居之崇德之家
顧鼎臣家族聚居雍裏村的鄉居生活,一直延續到顧鼎臣的祖父顧良。自顧良之子,顧鼎臣之父顧恂開始,顧家才開始其城居生活。顧恂之後,雍裏顧氏開始分化為鄉居與城居兩部分,《雍裏顧氏族譜》的世係考有三,以顧恂為界,以上為《世係考》,以下分《鄉居世係考》與《城居世係考》。鄉居的顧氏子孫大多過著農耕生活,家風嚴謹,秩序井然。在《鄉居世係考引》中,顧鼎臣五世孫顧晉璠說:
粵稽吾祖世隱於耕,惟雍裏東村是為聚族之所,今各支遷徙或不常,而隱樂公後子孫若而人,耕樂公後伯仲子孫若而人,班班可指而數也。率皆力耕自給,未有逐末趨利為他賤業者,春雨展墓,白叟黃童,畢集丙舍,瞻拜唯肅。會有慶吊,相率至城中,無敢後。
由於分化後鄉居的顧氏子孫缺乏突出人物,在家譜中記述十分簡略。事實上,顧恂以前的顧氏家族一直過著鄉居生活。因而本文所指的鄉居,主要指顧恂以前的顧氏家族。
“張文、朱武、陸忠、顧厚”概括了四大家族的性格特點,顧氏得到的是敦厚長者的評價。雖然顧鼎臣家族是否確係吳中貴胄之後已無法證明,但顧氏溫良敦厚、仁愛俠義的品德卻在顧鼎臣家族中延續著,並得到了鄉裏的一致推崇。顧潛在記述其祖父行狀的《桂軒府君行實》中對祖先有這樣的描述:
高祖德輝元萬戶,妣氏;曾祖士恭,妣董氏;祖大本,妣蔡氏;父良號耕樂道人,妣吳氏。世居昆山,積善鄉雍裏,俱隱德不仕,而孝義勤儉之風,鄉閭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