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之戰
界首阻擊戰鬥也叫光華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著名的三大阻擊戰場之一。
界首是一座古圩,位於廣西興安縣城以北15公裏的湘江西岸,是中央紅軍過湘江時最重要的渡河點。紅三軍團四師發動當地民眾,在江麵上搭建了一些浮橋,方便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過江。在界首的湘江西岸江邊,距離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祠堂,叫“三官堂”。紅軍架設的渡河浮橋主道,就從三官堂門前經過。湘江戰役時,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指揮所設在“三官堂”裏。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過江後,也曾進入三官堂,指揮部隊渡江。
1934年11月27日下午,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搶占界首。紅四團搶占界首後,奉命增援腳山鋪,遂將界首防務移交三軍團四師。
27日晚,三軍團四師先頭部隊到達界首,開始架設浮橋。
28日,紅四師三個團全部到達界首,在界首附近的湘江兩岸布防。謝嵩團長、蘇振華政委率紅十二團留守河東江南渠口。鄧國清團長、張愛萍政委率紅十一團前出到石門及西北地域布防。沈述清團長、楊勇政委率紅十團在湘江西岸界首南麵光華鋪一帶布防。
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派宣傳部長劉誌堅到十團督戰,並指示紅十團在界首以南光華鋪、楓山鋪地區構築工事,從正麵阻擊興安方向來犯之敵。
光華鋪是界首至興安間桂黃公路邊的一個小村莊,位於界首渡口以南5公裏,村北是開闊的水田,另三麵是起伏的山丘。
29日,紅十團團長沈述命令三營營長張震率部在光華鋪南麵布防,以兩個連在正麵向興安縣城方向築工事,機槍連和另一個連作預備隊,團主力部署在渠口渡附近高地,團指揮所設在渡口附近的小高地上。
國民黨方麵,桂軍在興安駐有15軍43師128團(馮璜),發現界首渡口被紅軍占領,又急忙從平樂調一個師的兵力(15軍45師的133團、135團,15軍43師127團)趕往興安加強守備,以防止紅軍攻占興安威脅桂林。
29日晨,桂軍偵察機飛臨界首上空,對紅軍進行俯衝用掃射。29日下午,桂軍多架轟炸機飛臨界首渡口,將紅軍臨時架起的浮橋全部炸毀。當夜,紅軍收集船隻,再次架起浮橋。次日晨,又被敵機再次炸毀。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協助朱德總司令指揮部隊奮戰數小時,再次將浮橋修通。
29日晚,桂係15軍43師(黃鎮國)一部向紅軍據守的光華鋪高地攻擊前進。當日深夜,部署在前沿的三營值班戰士發現湘江邊的山上有手電燈光擺動,忙向張震營長報告。張震立即派出一支部隊前往搜索,未發現打手電的人。正當搜索的戰士感到事情有些蹊蹺時,發現湘江西岸有密集的手電燈光在閃爍。原來桂軍一部已經迂回到三營陣地後麵,直插界首渡口。桂軍這支部隊行至界首渡口南麵2。5公裏處,與紅十團主力發生接觸,雙方隨即猛烈交火。張震營長見渡口危急,急忙收縮兵力,往回猛打,與十團主力夾擊來襲桂軍。敵我雙方在黑暗中混戰,但敵人數量眾多,雙方激戰後形成對峙。混戰中,桂軍兩次攻到離三官堂不足100米的地方。紅三軍團政委楊尚昆與警衛員多次勸彭德懷轉移,但彭德懷認為這裏便於指揮,有利於掩護中央軍委過江而拒絕離開。
30日拂曉,張震率三營與團部彙合,但部分敵人突破十團防線占領了渡口。此時,軍委第一縱隊即將抵達東岸準備渡江,情況萬分危急。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和中央紅軍的指揮機關都在軍委第一縱隊,軍委第一縱隊不能過江,情況非同小可。沈述清團長見三營傷亡甚眾,下令三營休整,自己親率一、二營直奔渡口,向人數不多但又時刻威脅著紅軍渡江部隊的桂軍發起猛攻。敵我雙方都沒有工事作依托,在江邊來回“拉鋸”,戰鬥異常殘酷。經反複衝殺,紅十團終於奪回了界首渡口西岸,但十團團長沈述清在衝鋒過程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6歲。沈團長犧牲後,彭德懷命令第四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紅十團團長。杜中美率軍將桂軍殘敵驅趕到光華鋪以南。
30日上午,軍委第一縱隊開始從界首渡過湘江,進抵界首西北之大田地域。
不久,桂軍45師韋雲淞部趕到興安。興安縣的桂軍增至四個團。桂軍隨即以二個團的優勢兵力,在炮火的支援下,向紅十團發起了瘋狂反撲。30日中午,光華鋪失守。為了奪回光華鋪,杜中美團長急忙組織部隊反攻。在向張家嶺高地發起衝鋒時,杜中美中彈犧牲,桂軍乘勢反撲。紅十團政委楊勇腿部被彈片擊中受傷。為了保存實力,楊勇將部隊撤至到西起石門飛龍殿,北至碗渣嶺、大洞村丘陵,東至湘江一線,構築第二道防線。
為奪回光華鋪,彭德懷緊急調紅四師的另外兩個團趕來增援紅十團。桂軍的轟炸機再次對界首渡口的浮橋進行轟炸,但紅軍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也再次架起了浮橋,保證了軍委一、二縱隊全部渡過湘江。
在彭德懷調兵增援光華鋪的同時,桂軍的另一個團已經悄悄渡過湘江,急速從湘江東岸向界首渡口推進。當時,軍委第二縱隊已經於午前進抵界首以東之月亮山附近,如果桂軍這個團繼續北進,後果將不堪設想。彭德懷見情況緊急,急忙命令紅五師十三團黃振團長率所屬部隊迅速打擊東岸立足未穩之敵,阻止其繼續北上。黃昏後,中央第二縱隊開始過江。彭德懷指揮三軍團四師集中所有兵力向光華鋪之敵發動反攻,經過又一夜苦戰,雖然未能奪回光華鋪,但是終於在光華鋪與界首之間建立了第二道阻擊線。
12月1日淩晨1時30分,軍委主席朱德向全軍下達了緊急作戰命令:“(一)三十日的戰鬥,全州之敵已進到朱塘鋪,興安之敵已進到光華鋪,灌陽之敵已進占新圩,並續向古嶺頭方向前進。周敵之先頭部隊有已渡過文市河之可能。……一號各兵團之部署及任務應如下:……三軍團應集中兩個師以上的兵力在汽車道及其以西地域,有向南驅逐光華鋪之敵的任務,並須占領唐家市及西山地域。六師之部隊應留河東岸,有占領石玉村的任務,並掩護我五、八軍團及六師切斷的部隊通過湘水。以一個營仍留界首任掩護,該營應向麻子渡派隊與五軍團切取聯絡。在萬不得已時,三軍團必須困守界首及其西南和東南的地域。……”
在這道命令中,軍委要求紅三軍團將四師、五師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的桂黃公路及以西地域,界首隻留一個營,這是有其道理的。當時,軍委兩個縱隊已經部分過江,這兩個縱隊缺乏戰鬥力,如果光華鋪附近的桂軍繞過三軍團陣地攻擊軍委縱隊,後果將不堪設想。為防止這種嚴重局麵的出現,紅三軍團必須將防線向西延伸。但這也意味著戰線的延長,界首渡口處於危險之中。
12月1日拂曉,從新圩阻擊戰撤下來的紅五師十四、十五團趕來,與十三團會合,接替了紅十團的防務,參加了阻擊(張震說紅五師部隊30晚趕到,可能說的是十三團)。
12月1日清晨,茫茫大霧吞沒了湘江,十幾米外就看不清人臉。敵我雙方繼續在濃霧中激戰。紅三軍團四師和從新圩撤出的紅五師主力在界首西岸阻擊光華鋪之敵,紅六師主力(缺紅十八團)到達界首東岸,一麵組織渡江,一麵阻擊興安北上之敵,掩護星夜起來的紅八、紅九軍團從凰嘴渡口涉渡湘江。
戰鬥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紅軍主力大部分渡過了湘江,其他負責掩護的部隊也已經奉令撤離,可紅四師卻沒有接到撤退命令。桂軍的攻勢並沒有減弱,紅四師孤軍奮戰,如果不及時撤退,後果不堪設想。紅四師政委黃克誠感覺到形勢不妙,便向師長張宗遜建議組織部隊撤退,向西轉移。界首戰鬥結束。
腳山鋪阻擊戰
腳山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中著名的三大阻擊戰之一,是湘江戰役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鬥。
在國民黨方麵,是第1路追剿司令劉建緒指揮的湘軍部隊,包括16師(章亮基)、62師(陶廣)、63師(陳光中)和第19師(李覺)之一部(一個旅)、4個補充團、3個保安團。緊隨湘軍後麵的,還有薛嶽的5個師,也已推進到黃沙河。蔣介石派駐衡陽的飛行大隊,也隨時可以飛來助戰,配合湘軍的地麵進攻。當時湘軍的編製,每個師一萬至一萬二千人,湘軍劉建緒部的總兵達到六七萬人。
在紅軍方麵,是****的紅一軍團。紅一軍團共三個師,即紅一師、紅二師、紅十五師(少共國際師),據1934年10月8日紅軍花名冊統計,紅一軍團共19880人。不過,經過前三道封鎖線的不斷減員,湘江戰役時,紅一軍團的人數已經沒有這麼多。在腳山(覺山)鋪戰鬥的第一天,紅一軍團投入了紅二師和紅一師的一個團,共四個團。第二天便投入了紅一、紅二師的全部六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