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五團和幹部團等先從尖山和貓貓岩西南側山脊高地用猛烈炮火向青杠坡川軍陣地轟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將川軍青杠坡陣地第八團消滅掉大半,郭勳祺和廖澤兩部向風村壩落荒而逃。郭勳祺在當日下午潰敗前向潘文華告急電文中說:“我部第八團陣地地勢低下,受匪瞰射,該團官兵傷亡過半,士兵傷亡更重,陣地幾不能守,本指揮親率九團丁營及特務營、機炮營前往增援,奮勇攻擊,往複衝複數十次,匪我傷亡甚大……”
郭勳棋部被紅五團等合力擊潰後,朱德指揮五團乘勝猛追,一口氣追到了十多華裏外的風村壩西側沙溝頭。此處為葫蘆形峽穀,三麵為壁立高山,其南側是泥埡坪,如果紅五團衝破這個隘口,風村壩和泥埡坪就無險可據,郭、廖、潘三敵要麼被全殲,要麼繼續落荒而逃。可惜地形不幫五團的忙。郭勳祺和廖澤兩人從青杠坡敗退下來後,一麵組織殘兵利用沙溝頭的有利地形封堵朱德指揮的紅五團,一麵急令留在風村壩作機動的廖澤部最後一個團火速趕來增援,紅五團因是孤軍深入,被敵人從東、南、北三麵高地俯射封堵包圍,朱德指揮五團發起多次衝鋒,都未成功。
聶榮臻元帥曾回憶這次戰鬥說:“我二師的部隊(五團)曾經陷在一個葫蘆穀形的隘口中,來回衝殺,部隊無法展開,傷亡較大,五團政委趙雲龍犧牲,部隊處境十分危險。”當年五團通信員李辛後來也回憶說:“我們團在土城打得很勇敢,朱總司令到我們團作前線指揮,後來被敵人包圍了,很晚才從山上退下來。”另據郭勳祺警衛營長郭文炯後來講:“郭勳祺敗退到風村壩時,已陣線動搖,正麵已不能支持……恰值廖澤旅一個團趕到,亦令全團加入正麵作戰,同時命令機炮兵盡量轟擊,一直到彈藥打完,激戰至黃昏,始將正麵陣地保持下來。”郭文炯說是廖澤部的這個團救了郭勳褀的命。2月4日黔軍副總指揮何知重在風村壩發給王家烈的電文報告此處戰鬥說:“匪被川軍廖海濤師擊潰於土城之九裏十三溝(壪)…”
郭勳祺從青杠坡敗退下來後,把指揮所設到風村壩西南側的泥埡坪,作困獸之鬥,眼看就有被消滅的危險。泥埡坪地形東、南、西三麵為懸崖陡壁,隻有北麵靠風村壩一側為緩坡,是一處隻有死路而無生還的絕地,郭勳祺敗退下來困守這裏,證明他已經是再也沒有退路了,若是再往後方潰逃,劉湘決不會饒過他,因此隻能抱定“必死之決心”孤注一擲了!而鳳凰嘴的四師十團,聽到郭勳祺從青杠坡敗退下來困守泥埡坪的消息後,全團官兵很受鼓舞,按照周恩來的指令:“第四師應在解決郭旅實行追擊時,即向潘旅出擊”的作戰命令,姚喆和楊勇把全團投入戰鬥,對泥埡坪西南側山頂關口發起猛烈攻擊,以期協同紅五團圍殲退守泥埡坪的郭、廖兩敵。但進攻的目標地形太陡太高,川軍在高處拚死拒守,十團仰攻多次傷亡很大,團長姚喆、政委楊勇、副團長文年生、團參謀張震等均負傷,但十團官兵仍揪住敵人猛攻不放,戰鬥中使敵人傷亡也很大,並在石寨門左側擊斃川軍一個姓王的排長。關於此次戰鬥,郭文炯曾回憶說:“右翼支隊方麵,亦被紅軍猛攻數次,由於地形太高太險,且左方高地已為(從貓貓岩前線敗退下來的七團)淩諫銜營占領,才使得這三部川軍逃脫了全軍覆滅的危險!”
而奉命在三鍋樁打阻擊的四師十一團,聽到郭勳祺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消息,也很受鼓舞,投入二、三兩個營的兵力,向潘佐部張益齋團猛烈攻擊,以期獲勝後向東皇殿追擊。為此,敵我雙方為爭奪白善土山頭,展開了一場近戰和猛戰,雙方傷亡都很大,川軍有五個軍官在此戰中被擊斃,已知其中一個為營長。潘文華當日電文批露此處戰鬥說:“匪以大部向該旅猛撲,官兵死力抗戰,匪終不得逞,激戰至晚,匪受創頗巨。”由於土城戰役雙方決戰已經打了一整天,前線指戰員們已很疲勞,******看出劉湘有意要讓郭、潘兩部(實際還有廖澤部)拖住中央紅軍,再行調軍圍殲的目的,因此當日傍晚******下令紅軍全線主動停止進攻,於次日淩晨西渡赤水河。
“土城戰役”終於落幕了。――不禁設想:假如紅軍再堅持一下如何?估計此戰會慘勝,但戰略上處境將會更加惡化,再多耽擱一天時間,渡過赤水隻怕也不會那麼容易了。
29日晚,****奉命指揮紅軍第一軍團、紅軍第九軍團和軍委縱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幹部團、上幹隊等部隊編成的右縱隊,在猿猴第一次渡過赤水河,向古藺、敘永、興文前進――就此開始了四渡赤水艱難的行程。
“土城戰役”,川軍見識了“川軍自剿匪以來未有之劇戰”,“傷亡官長百餘員,士兵約3000名”,但中央紅軍卻未能如願“北渡長江”,自身傷亡也在2000人上下,這筆人頭賬對給養補充困難的“朱、毛”紅軍而言的的確確是太不劃算。
尤其是:具體傷亡的準確數字一般都是縮水的,這在當時容易理解:士氣與影響極為重要,任何人都不會實話實說的。有一個外國人著書說:紅軍此役傷亡在四千左右,其主要依據是紅軍自己其後公布的兵員數字:三萬餘人。――與遵義會議之前相等,那麼,在遵義招收的四五千新兵哪裏去了?
此戰,總司令朱德、參謀長劉伯承都上了戰場,盡管對青杠坡一戰評價各異,但誰都無法否認這是共產黨軍史中最能展現領導人英雄氣概的一幕——七大元帥(除了二、六軍團的賀龍、留守江西的陳毅和四方麵軍的徐向前),全部投入到這場險象環生的戰鬥中。
五任國防部長(彭德懷、****、葉劍英、耿飆、張愛萍),包括建國後授銜的150多位將軍,全部集中在這個不足2平方公裏的戰場中。三任國家主席,以及陳雲、董必武、林伯渠和後來黨的核心人物鄧小平、胡耀邦,都在青杠坡親曆過槍林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