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參加沙窩會議時,表麵上再次表示同意中央的北上方針,實際上沒有放棄因畏懼國民黨軍隊而主張退卻的打算。他回去不久,又提出經阿壩向青海、寧夏、新疆退卻,同中央規定的北進夏河流域相左。
鑒於張國燾堅持向青、寧、新退卻的主張,****中央在八月十五日致電張國燾:“不論從敵情、地形、氣候、糧食任何方麵計算,均須即時以主力從班佑向夏河急進。左路及一方麵軍全部,應即日開始出動,萬不宜再事遷延,致誤大計。”“班佑以北,糧、房不缺,因此一、四方麵軍主力,均宜走右路。左路阿壩,隻出支隊,掩護後方前進。”“目前應專力北上,萬不宜抽兵回擊撫邊、理番之敵。”
接著,******召集徐向前、陳昌浩、葉劍英等開會,研究右路軍經草地北上的具體路線,決定由葉劍英率兩個團為右路軍先遣隊。他召見紅一軍二師四團團長楊成武,布置先頭團過草地的任務。楊成武回憶道:
“毛主席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地圖,說:‘要知道草地是陰霧騰騰、水草叢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澤國,你們必須從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條北上的行軍路線來。’”“北上抗日的路線是正確的路線,是中央研究了當前的形勢後決定的。”“我們隻有前進。敵人判斷我們會東出四川,不敢冒險走橫跨草地,北出陝、甘的這一著棋。”“他又強調說:‘克服困難最根本的辦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難向同誌們講清楚,把中央為什麼決定要過草地北上抗日的道理向同誌們講清楚。隻要同誌們明確了這些,我相信沒有什麼困難擋得住紅軍指戰員的。’”“‘要盡量想辦法多準備些糧食和衣服,減少草地行軍的困難!’毛主席懇切地、著重地囑咐我這兩句話,然後問我是否已找到向導。”“毛主席一邊與我握手,一邊叮嚀道:‘到徐總指揮那裏去一下,去接受具體指示。’”
八月十九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窩召開常委會議,研究常委分工,決定由******負責軍事工作。
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由******作夏洮戰役後的行動問題的報告。當時,****中央所在的右路軍在東側,張國燾所在的左路軍在西側。******從軍事、經濟、民族、地形等條件,論證了紅軍主力不應向西而應向東。並且指出:目前我們的根據地應“以洮河流域為基礎”,將來向東發展,後方移至甘肅東北與陝西交界地區。徐向前、陳昌浩同意******的報告,說戰略方針當然是向東,左路軍一定要與我們靠攏。******做會議總結說,今天討論意見是一致的,“向東還是向西是一個關鍵問題”,應采取積極向東發展的方針。夏洮戰役應采取由包座至岷州的路線,可集中三個軍,甚至全部集中走這條路線。左路軍應向右路軍靠攏。阿壩要迅速打一下,後續部隊應堅持向東打。會議決定由******起草一個補充決議。這次會議調整了夏洮戰役具體部署,以右路軍為北進主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由******起草並經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指出:“為實現六月二十八日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基本的決定,要求我們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東岸)地區,並依據這個地區,向東進攻,以便取得陝甘之廣大地區,為中國蘇維埃運動繼進發展之有力支柱與根據地。”
針對張國燾堅持西進青海、寧夏和新疆的主張,補充決定說:“政治局認為目前采取這種方針是錯誤的,是一個危險的退卻方針。這個方針之政治的來源是畏懼敵人誇大敵人力量,失去對自己力量及勝利的信心的右傾機會主義”。****中央致電朱德、張國燾通報了毛兒蓋會議的精神,指出:“目前應舉右路軍全力,迅速奪取哈達鋪,控製西固、岷州間地段,並相機奪取岷州為第一要務。左路軍則迅出洮河左岸,然後並力東進,斷不宜以右路先出黑錯、舊城,坐失先機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