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在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可以說自從有人下葬就有人盜墓,特別是打仗動亂的年代,人都吃不上飯,誰還管陰間的人!三國時期的曹丞相,就因為打仗籌集糧草,特設置了“發丘中郎將”官職,專門負責盜墓,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發布的檄文中的說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盜墓這行本是外八行中的翹楚,本無門派之分,但這裏麵卻還是有很多技巧,行規....三教九流之中衍生出多種職業,三教為,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分別指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其中又分為上,中,下九流。人們常說的三百六十行,即是正統行業,但天地本為陰陽,事物也有辯證法,有幹正經營生的就有幹旁門的,外八行裏有金點、乞丐、響馬、賊偷、倒鬥、走山、領火、采水,合稱“五行三家”。金點為算命一行、響馬為攔路搶劫一行、倒鬥為盜墓一行,按照門派來分又分為盜門、蠱門、機關門、千門、蘭花門、神調門、紅手絹、索命門,古人說術業有專攻,這八門都有自己的行規和行事手段,人員最多,勢力最大就要數這盜門,偷雞摸狗,走千家過百戶的飛賊土鼠,拉杆樹旗的響馬山賊,甚至包括荒郊野嶺,挖墳掘墓的摸金術士,這些都算是盜門之人,在我國這八門雖位列外八行,雞鳴狗盜雖多,但也是人才輩出,出了不少名人和英雄式人物,如機關門祖爺魯班,神調門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曹植那首曠世之作《洛神賦》就是描寫了甄氏在施展神調秘技時候的英姿,還有索命門祖師荊軻,個個都是名滿天下。
謀生手段本無高低貴賤之分,無非都是混碗飯吃,礙於中國千百年道德標準,有些行當卻為人所不齒,說起來更是噤若寒蟬,而這盜墓一行就是其中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是不管做哪一行哪一業,都有自己的門道和技巧,想在本行立根發財,其中的規矩和技巧必須熟門熟路,否則就是有在大的本事,就算倒了秦皇漢武的鬥,但不按江湖規矩行事,也會為行內人所不容。
盜墓行內人管‘盜墓’叫‘倒鬥’,這行話流傳了近千年,卻是有來龍去脈的。古之陵墓其上多有封土,從遠處看一般都為“覆鬥型”,其形狀如一個乘米用的鬥,反扣在地上,一般要取其中地宮內‘明器‘(冥器),最直接、簡單的方式是‘大揭頂’,也就是把‘覆鬥’倒過來,古稱‘倒鬥’。‘倒鬥’一行傳承了近幾千年,如江湖武林一般也有其門派,以長江為界分為‘北派’和‘南派’,到不是盜墓手段有什麼天差地別,而是因不同地域的地質、葬俗不同故因地製宜各有各的手段技巧罷了,‘北派’多集中於陝西,山西一代,習慣上稱盜墓之人為“打坑人”,或“土耗子”,而‘南派’行蹤多見於河南、兩湖地區多稱為“土夫子”。想入這行的人,必須是八字極硬,按照算命之說最好是為‘孤克’之人,且陽剛灌頂,六腑之氣強盛之人才可入行,這倆樣是鐵規矩,否則就算天資聰穎也決然入不了此行,這到不是聳人聽聞,除卻墓內多年陰氣短人陽壽不說,就是切盜洞、砸墓門、撬棺材也得是身強體壯之人,否則根本行不了此事,更別說發財了。
‘倒鬥’行內按照派別不同分拜‘曹孟德’,‘項羽’二人為祖師爺,入行行三拜九叩大禮,三日內取一墓中一‘明器’獻上方可入其門下。尋找到墓塚後,觀其形、探其內,多使用洛陽鏟深入地表之下探查墓塚設計的、方位、方式、仔細辨別洛陽鏟帶上的熟土的質地組成等,即可對墓葬多有了解,古之洛陽鏟發明與洛陽,在用其探墓時,如感覺入地手感由硬變軟,那多半是遇到了‘空頭‘(墓塚),探出的孔遇火則燃,那叫‘火包子‘,定是沒有被盜掘之墓。碰到有碑文石刻的墓塚,簡單的方式既用黑墨宣紙將其銘文拓下,如上麵黑紙上白點密布,則此墓多為達官顯貴之墓。探查好墓塚大至方位、朝代等信息,多於晚間上手,行內規矩必須在子時已過醜時未到之時進入墓塚之內,對墓穴行三拜禮,否則便是破了規矩,為行內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