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行新法,田正宏在次謀會議提出要求,並得到大家的支持,還從何新那裏要來了一個預備師組成了專門的帝國農業警察(後來在光緒二十年納入帝國警察總署,改名為農業公署,和廉政公署共同獲得“帝國保民署”的美譽)。新法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抵製,但是幾個月內在農業警察將各地幾百之多的“惡霸”(其中不乏身為皇親國戚者)舉行公審,執行了槍決以後,在“霸府”的刺刀下被強製推行。納入編戶統計的地主們半數依法降低了稅收,小部分的尤其是大地主出賣了土地,剩下的以及大部分土地的新買主,則感到1/3的地租利潤空間不大,不再將土地出租給佃戶,而是雇用長工自行組織農業生產。帝國的佃戶家庭人口從光緒十八年春天新法推行前的一億到光緒二十一年公曆新年銳減到大約三千萬,同期的農業長期雇工家庭的人口數量則從有一千餘萬大幅成長為一億三千萬。農業經濟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全國田賦收入除新法推行的光緒十八年小幅下降外,光緒十九年即得到恢複。
光緒二十年,因夏天少雨,夏糧、早稻小幅歉收,但是秋糧取得二十年罕有的大豐收,當年糧食總產比曆史最高的同治七年還要高5%。漕運的糧船絡繹不絕,糧食堆滿了帝國的糧倉和軍庫。棉花在光緒十八年當年是豐年,十九年天氣上屬於歉收,但是總產卻因為新法有效推行依然上升;光緒二十年(同樣是因為天旱)黃淮一帶棉花大豐收,這是帝國棉花收購製度推行的次年,因為前一年收購量不大,缺乏準備,許多縣的棉花竟然隻能臨時堆積到縣衙大堂(雖然光緒十九年縣衙改稱縣政府,縣令改稱縣長,但是縣長大人們處理的工作暫時還沒有明顯的變化。縣政府大院仍然被習慣的稱為“縣衙大堂”)。
工商大臣牛金在執政後,推行幣製改革,得到海軍大臣張之洞的大力支持。光緒十八年,牛金設立帝國鑄幣局,廢除了各地奸商鑄造的所謂“鵝眼小錢”、各地流通的各色銅錢以及鹹豐年間鑄造民間不愛使用的當十以上,重量卻相同的“大”錢。同年八月,從美國漢立克納普廠進口的刻字銅模等設備到貨,他在采用光緒重寶當十錢,光緒通寶小製錢的基礎上,又鑄造發行了按照幣值大小不一的光緒當五錢和光緒五十錢兩種製錢。光緒十九年,帝國銅元“光緒元寶”開始流通,正麵為“光緒元寶”四個漢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一百”兩個滿文字體,下麵靠近外部有“帝國造幣局,每百文換一元”字樣,背麵是蟠龍花紋,下麵近處廓有英文字樣。二元以上開始發行寶鈔(紙幣),采用二、五、十幣製,一直到千元大鈔,共有九種,以一龍至九龍為圖案(次閣部曾經提請按照國際通例以皇帝頭像作為硬幣和鈔票的圖案,庭議時遭到古舊派異常激烈的反對,甚至有大臣奏請以“大不敬”罪處決提案者,雖被光緒當庭駁回,但這個提案也就不了了之了),上麵有漢、滿、蒙、藏四語書寫的“帝國中央銀行”字樣、漢字及阿拉伯的數字幣值,漢字“帝國鑄幣局”+年號+“監製”小字等,被俗稱為“龍幣”。
銀兩不再作為稅負單位,銀兩和銅錢兌換的官價(一兩兌一千二百官錢)被廢除,銀價實行自由波動後,廣大老百姓對於用銅錢而不再用銀兩普遍十分高興,因為這就少了一道納稅時銀銅兌換的盤剝之苦;加上同期農業豐收,銅錢價值很快超過了同重的銅價,而生銀價格從光緒十七年的每兩一千二百五十文(官錢)/一千六百文(地方銅幣),下跌到九元(九百文)。帝國的幣製改革在遭遇有限的抵製之後,比較順利地完成了。
與此同時,帝國建立了帝國中央銀行,通過《銀行法》對各地的錢莊業務進行了規範,讓其逐漸銀行話,開始通過調節準備金率和再存款率管理宏觀經濟,並成立了帝國農業銀行、帝國投資銀行兩大政策銀行。國內農業半年期貸款利率從大約150%/半年大幅下降到7.2%/半年,工商業貸款利率從70%-80%/年也大幅下降到10.8 %/年。帝國的工商業隨著國內高利貸的消亡和利率的大幅下降蓬勃發展。
在此期間,牛金會同田政宏製定了雄心勃勃的《三十年帝國水利規劃方案》(根據這個方案,黃河、淮河的小型水電工程先後在光緒二十年和光緒二十三年開始動工)。牛金和田政宏沒有什麼好大喜功的習慣,也不會搞什麼麵子工程,他們清醒地知道,無論是發電還是蓄洪,首先發展中小水電,把象三峽這樣的大型工程留給技術更加成熟的後人,是最為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