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現於美國留學的happydai兄曾為本書撰寫1896年帝國憲法草案,並以本書設定為基礎寫了幾篇短小的同人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下,也在此向happydai兄的幫助致以深切的謝意。
原標題:鐵血帝國補三篇 “顏色之爭”
正文:
對於公武派在光緒十七年開始的改革,有些如“三三法案”、被農民譽為“當代觀音”的婉玲格格農牧業育種的成功,特別是馬豐作為帝國科技的“大導師”,通過牛金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麵質量管理體係”建立的國家工業體係,奠定了中國“奇跡時代”的到來。
另一些如幣製改革,民族法的推行和教育體製建立,經過一番努力也算取得階段成果;不過也有的起初的用意是好的,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如司法體係成為古舊派堡壘,以及倉促建立的中民黨初期的良莠不齊等。
公武派的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姑且不說武家係統內部“共和派”時常向主流發難;早期內部“公、武”之間鬥爭因為朝廷中央為武家控製,地方為公家把持,雙方力量接近,在十八年“光緒除辮事件”後一段時間鬥爭比起聯合進行的對力量衰微的古舊派鬥爭還要劇烈,直到禦妹下嫁事件(醇親王之女,光緒同父異母的婉玲格格和科技大臣馬豐於光緒二十九年在帝國民政部登記結婚,並根據婉玲格格的宗教信仰,在中美合資修建的帝國基督教總會舉行基督教婚禮。次日一早,兩人即各自投入公務,成為中國第一個“雙職工幹部家庭”,被傳為佳話。)後“公、武”之間的摩擦才戲劇性地平息下來。這一階段,被世人稱為“顏色之爭”。
公武派第一次內訌在光緒十八年“光緒除辮事件”之後不久發生,發動者是“公家係”的首領醇親王,起因是新科進士和舊科進士的安排問題。
光緒十七年《新科令》頒布後規定十七年七月開恩科,以後改為每年七月開科,新舊科考並行,舊科不再有“進士及第”一檔,“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統稱進士,與新學的大學畢業資格同;另外規定舉子與新學的高級中學畢業資格同,秀才與新學的初級中學畢業資格同,稱為“同等學曆”。而獲得大學畢業資格以上的學子希望立即為官的,除了部長次官以上的由內閣草擬、皇帝欽點以外,其他人員必須根據申報的不同部門,參加在文華殿舉行的另外公務考試,被延續“殿試”的名稱。劉雲是希望盡量減小震動(次謀會議上,鍾夏火對此曾經說,“三三改革”封建製度的老根都動了,這個科舉製直接廢除就好了;但是文易比較支持,說文人和惡霸不一樣,搞不好輿論會很難看。)
因為帝國規定非官方大學畢業生要通過帝國教育總署的認證,帝國興辦的大學的畢業生將在光緒二十年出現,屆時新科又明顯會比舊科占便宜,光緒十七年到十九年科舉被稱為“老三科”。許多年輕的舉子發現大學學習的科目雖然多,卻是通過性的,不會那麼辛苦,因此畢業相對容易,都進了大學接受新學了,剩下的隻有硬著頭皮再試一下,即便如此,他們參加新的殿試比現在那些通過帝國教育總署認證的新學學生要困難得多。因此,對於新的舊科進士,醇親王主張應“體恤厚用”,而劉雲明確表示“未明國是者,不可厚用”。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是帝師翁同龢出麵,基本上在劉雲的觀點上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