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絕穀食氣法
麵南背北或麵東背西盤膝而坐,二目輕閉,雙手握固,自然垂放於胯骨兩側,靜心排慮,徐徐調息……待息調平穩之後,口腔鼓氣令滿,然後徐徐咽之,腹部也隨之凸起,並用意念觀想所咽之氣流人五髒六腑,從手心腳心和三關九竅(這裏指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眼耳鼻口七陽竅及大便小便兩陰竅流出。
如此,口腔鼓氣、吞咽、努腹(腹部凸起,以令腹丹田充滿為度。練功時間的長短可自行掌握。
收功動作:
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滋生的津液數遍(古稱“赤龍攪海”,然後分三次咽下腹丹田。叩齒36次,再將雙手掌搓熱,揩拭麵頰部九遍。兩手卡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後,以四指搓摩兩腎俞穴,遍數不限。動作做完後即可起身收功。
修煉要領和注意事項
(1在胎息初成階段即可配合修煉。練功時間依然掌握在夜晚2時至午前11時之間,且可隨時抽空習練。切勿采用臥式修煉。臥式使氣難下,有損於心肺。
(2鼓、咽、努要與意念觀想協調相應。鼓咽之時不能張口,以免生氣人腹而造成肚痛腹瀉。鼓咽時的鼻息出入要任其自然,不必強製。
(3修煉要訣重在“神安誌定”。特別是在咽氣時,應徐徐咽之,不能過急,而且勿令口中有聲。急咽易使下部氣秘,心胸部位氣結不散,不僅易患脫肛之症,也容易引起胸肋氣竄疼痛。須慎之!
(4如練功初期產生噫氣(pp內氣上湧?現象,即鼓而再咽之,切莫讓內氣從口走失。如果感覺下部(主要是****有較強烈的泄氣現象,不必理睬,但泄不妨。
(5修煉過程中,腹部常有“雷鳴電激”之聲,此是內氣流潤百關,陶煉陰氣之景象,為較佳功態,切莫驚慌失措,心生疑懼。
(6正式辟穀的最佳期,應選擇在胎息功成,自覺厭惡飲食物之後。辟穀的初期若感到饑餓,可努咽三五次,並以意調之。以後無論鼓咽多少,應常以腹滿為度。
修煉原理與功效
古人認為,世人均以五穀為肥膚之具,但不知為壞身之本。《道樞·中黃篇》雲:“鹹味辛酸五髒病,津味入牙昏心鏡”。《黃庭經》也指出:“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哪從返老卻還嬰”。故此,古人為了達到辟穀(絕穀之目的,常將其與食氣(服氣結合起來進行修煉,形成了傳統仙學中重要的修持手段之一(有關辟穀的專題論述,請詳見《靈光法仙術》。
古傳的各種服氣方法很多,如五行食氣法、十二時辰食報法、服日月精氣法、服六戊法等等,而經常采用的則是“取六陽時法”。我們這裏所介紹的“絕穀食氣法”,是秘傳的“服內元氣法”。古傳服氣法雖然頗多,終不如此法之神妙。
在古漢語中,“元”通“原”,本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及陰陽二氣混沌未分時的實體,即“元氣”。古人認為,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而成為三體。這種產生於漢代的古典元氣說,使其形成了“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的宇宙生成論。
從傳統修煉學的角度講,元氣也被稱作“炁”。即運化為萬物的原始祖氣,亦稱先天氣。《難經》雲:“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抱樸子內篇·至理》也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白天地至於萬物,無不生氣以生者也”。既然人是由炁的運化而成形的,如果將“炁”運用到絕穀治病,延年益壽中去,其效驗是不必懷疑的了。故此,養生之至要就在於“寶(通“保”精行氣”。
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來看,這種先天的原始祖氣靜伏於會陰穴稍上部位的命門之中。此氣與人體的呼吸係統相溝通,使命門具有納氣功能。所以,命門處的元氣能量,時常會從口鼻呼出耗散(詳見《元始丹坤亞方術》。“服內元氣法”的實質,就是盡量不讓這種先天的原始生命能量流失,通過鼓、咽、努等修煉方法,使之回歸於生命能量的儲存庫——腹丹田,以此作為辟穀的物質基礎。《雲笈七簽》卷五八,對服食元氣的功理講得非常透徹:“夫人身中之元氣,常從口鼻而出。今製之,令不出,便滿丹田。丹田滿即不****,不****蓋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飲不啄,故無出入息,即元氣複。元氣複,即長生之道機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