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辟穀輔助功
1、辟穀淨誌法
《道樞·中黃篇》曰:“服氣五旬,而未能絕水穀之氣”,何謂也?
這裏的意思是說,年齡已過五十歲,服氣修煉未達到辟穀的層次,是什麼原因呢?應該怎麼辦?故此,才有了“辟穀淨誌法”的承傳。
此法必須在晴天或雨後雪後轉晴的氣候條件下修煉,於正午之時(11時-13時人靜室,散發於枕,頭南腳北仰身而臥,二目輕閉,舌抵上齶。兩手握固(即兩手大拇指尖各掐兩手亥子紋間,再以四指包握大拇指;須用中指中節壓蓋在大拇指甲之未處,兩臂自然伸直,放置於距離身體兩側約5寸處,兩拳心向上,拳背向下。兩腿自然伸直展開,兩腳跟相距約5寸許,腳尖分別朝向左右。
臥姿躺好後,先將握固之雙拳上抬於兩肋旁,然後叩齒7次,排除各種雜念,靜心瞑目,行“鎖鼻胎息”之術。在閉氣過程中感到微悶之際,兩拳即用力握固,便可起到筋脈徐,於,內氣漸透骨肉之間,津汗潤澤皮膚的功效。
修煉原理與功效
辟穀能否成功,取決於胎息功能層次的深淺。此法的修煉,看起來與“鎖鼻胎息術”沒有太大的區別,隻是在指法的掐訣上和在閉氣過程中的用力握固方麵有所不同,這便是“辟穀淨誌法”的絕密之處。
手為人體生理氣啟、的全息元,十指與經絡的關係是:大拇指應肺經,食指應大腸經,中指應心包經,無名指應三焦經,小指應心經和小腸經。若按“子午流注”的傳統理論來認識,亥時(21時一23時入定,屬於坤卦;人體氣血歸於氣海(泛指腹丹田。子時(23時一l時夜半,屬於複卦;人體氣血一陽複出,流注於尾閭。古人用拇指掐定在無名指和小指間的亥子紋,其目的是為了壓製三焦經和心經,製約兩經氣血的運化活動,以便使陽氣充實於人體的氣海內部,起到透骨蒸筋,潤澤皮膚的功用。而且又以中指中節的平處壓蓋在大拇指肺經的井穴(少商之上,控製和調節肺經的呼吸功能。故此,《長生不老秘訣》說:“固捉雙拳,所以斂共氣也。此閉關卻邪之無上妙法也”。市朝陶弘景也在《養性延命錄》巾,將握固視之為拘魂製魄的法門。並且指出:“此固精明日,留年還魄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
握固,作為古代早期“閉氣煉形”的養生要訣,又常與冥心養性相結合。《古法養生十三則闡微》曾講到:“人身之心,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曰人心,其神腦注曰天心,其神服注曰地心。共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氣,人心生血”。這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論述人心與三部丹田的生理機能。故此提出了“欲收人心,必須握固”的論斷,並且進一步解釋道:“蓋心乃至靈之物,……一經掐夫亥子紋而握固之,則我之人心得注於本位矣。心居本位,則一身之氣,鹹自相拱護,不勞招聚,而白相聚於絳闕(即中丹田上下四傍也。”
古代的煉養理論認為,絳闕為神之舍宇,絳宮不動則精不馳,而神不疲。我們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到,握固與冥心緊密相連,相互配合。能夠正確地理解“握固冥心”的內涵,即可收到先聚氣以至極,後得生理變化之奇效。這正是所謂“氣足不思食,神全不思欲”的精妙所在。
2、辟穀胎食法
此法宜在每天早晨醒來後空腹修煉。
頭東腳西仰身而臥,去枕。二日輕閉,口含一至兩粒花椒(激發口腔內津液的滋生。兩手握固(不掐亥子紋,兩臂自然伸直,放置於距離身體兩側約5寸處。兩腿自然伸直展開,兩腳跟相距約5寸許,腳尖分別朝向左右方(如圖10。
臥姿躺好後,排除各種雜念,靜心調息。待心息平穩之後,將二日神光和意念集中於上丹田,內照意守約1分鍾左右,再將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內照意守中丹田約1分鍾,再次將二目神光和意念下移,內照意守膠丹田約1分鍾左右。
三部丹田分別意守之後,再將神意內注於舌下。鼻子徐徐吸氣後,將口中滋生的津液一次咽下,喉中有聲,並用意念導引至膽丹田,隨後自口中微微呼出其氣。此為飲胎食一遍,連續飲咽90遍。稍微調息之後,再繼續飲咽90遍。每天需飲咽四個90遍為一頓,共飲咽360遍為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