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夢睡仙(辟穀輔助)(2 / 2)

待飲咽津液滿100天,便可在每次飲咽津液90遍的調息之間,或全功之後,加修“六氣法”,以防出偏和治療各類疾病。

練功要領和注意事項

(1每次咽津時要在呼氣時咽之。若在吸氣時咽津,容易導致風邪人腹。應慎之!

(2每次咽津後,神意由腹丹田上移至舌下,待口腔內再次滋生津液,即再行飲咽。

(3“六氣法”亦稱“六字氣訣”,應在呼氣時發聲念出。發音務求正確。實修者可根據自身的體感和領悟加以靈活運用。

修煉原理與功效

何為津液?飲食津液有什麼益處呢?

《本草綱目》卷五十二載:“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若按傳統養生學的理論來認識,“津液”是人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如唾液、胃液、腸液和關節腔內的液體,以及淚、涕、汗、尿等液體,均可統稱為津液。但汁液又因清濁有所區分,其中清而稀薄的叫作“汴”,濁而稠厚的叫作“液”,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所以一般多用“津液”來並稱。

古人認為,人之口中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頂者,皆因地下水氣循土脈透隙而上蒸也。故修煉功夫已久,口中自然發生一種甘津,清涼爽淡,尋乎常時。此亦因身中團聚之熱力,蒸動下焦之水氣,循經絡之路上升,至口中遂化為津。此津由化氣而生,與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補益。果能勤加修煉,勿稍間斷,則第一次吞人腹中之津,又為熱力蒸動,化氣上升,仍至口中。此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覺甘美,其補力亦更大。如是循環不休,直至百千萬次,便可使人精神光彩,延年益壽。所以,古人將這種經氣化而蒸動的津液,又比喻為“瓊漿玉液”、“神水”或“胎食”。後世內丹術中所謂的“玉液還丹”和“乳轉醍醐”之功理,即來源於此。

此法修煉至深者,便能與胎息並行,吞咽津液而不食,故稱為“辟穀胎食法”。對於此類功法的修煉實效,古人講述的較多。如《後漢書·王真傳》中記載:“(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麵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雲:周流登五嶽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漢武內傳》中也載稱:“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斷穀二百餘日,肉色光美,力並數人”。

“六氣法”的發音和功用如下:

(1噓(xu:噓屬肝,肝主目。諸如赤腫昏眩等病狀,皆以噓治之。

(2嗬(ha:嗬屬心,心主舌。諸如口幹舌澀,氣不通或胡言亂語,嗬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若加以意念導引,效果則更佳。“嗬”亦可讀作啊(d。

(3駟(si:叩屬肺,肺主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可依叩吐納調理之,並可兼治皮膚瘡疥之症。

(4吹(chui: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陽道衰,皆可以吹字氣理之。

(5呼(hu):呼屬脾,脾主中宮。諸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消化不良或氣悶不泄,皆可以呼字氣理之。

(6嘻(xi):嘻屬三焦,為水瀆之府。凡三焦不和,均可以嘻字治之。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指出:“人食五穀,五味各歸一髒,每髒各有濁氣,同出於口。又六腑三焦之氣,皆湊此門,眾穢並投,合成濁氣。每睡覺,熏熏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故此,我們這裏所介紹的“六氣法”,主要是用以排除體內濁氣,調和冷熱為目的。

凡是心火上炎,心煩不寐,胸悶,心區不舒等現象,均可采用“嗬”字訣調理。如口中焦幹、口苦舌澀、乳頰無津或咽喉腫痛,均為熱極症狀,須大張口“嗬”之,直至喉中清水甘泉滋生,熱即退。反之,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嗬氣過多,心中茫然無主,飲食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當以“吹”氣訣溫之。

此外,古人還指出,六氣雖然各有所治,但五髒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嗬,嗬氣即能治療以上諸病,不必六氣也。此種說法,可供參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