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武當鬆溪派內丹功(2 / 3)

例如,眼見到光(色,則欲辨其色;耳聞聲則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觸五味皆起香味的感覺,身受觸則思動,念頭一起則法塵乘入等等。有欲念之人要想致靜,則要守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乘入。守住眼根(竅,則色不能入;守住耳根,則觸覺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則萬念皆絕。守六根而六塵不淨者(雖守六根,六塵卻不能淨絕是五蘊(色、受、行、識、想五蘊未空的緣故。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由此可見,關於致靜,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論方法。

故呂純陽說:“《金剛經》大旨,總是欲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淨者,以五蘊未空也。觀自在菩薩,特為拈出。”道家認為:人體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途徑獲得知識,獲得對事物的看法和了解,故也稱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其中意為六識之主帥,眼為六識之先鋒(意識即是人們的思維活動,故訣竅是“欲伏其心,先攝其目。”《陰符經》說:“機在目。”

與佛教理論相區別的是,道教是從人體科學(或醫學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的,通過方士們自身的體驗和臨床實驗,他們發現,色從眼入,則(肝魂不守舍;聲從耳入則(腎精搖散;鼻辨香嗅,則(肺魄飛;舌辨味,則(心神不寧;觸及身體四肢肌膚,則(脾意念叢生。因此合眼光,則魂歸肝;凝耳韻,則精歸腎;調鼻息則魄還肺;緘舌氣,則神誌清朗歸心;四肢不動則意歸脾。其中尤以合眼光為重要,這是因為眼為六識之鋒,是人類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次之是四肢不動,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不感受外來刺激。所謂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稱為身體之五靈各歸其所;五靈歸其所,則五行(心、腎、肝、肺、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調和,經絡髒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規律開動氣機,心自然定。從而達到入靜和入定的目的。

現代科學的觀點是:眼、耳、鼻、舌、身(肌膚是人體外部感受器官,意識是人類大腦正常的思維活動。以眼(視覺為例,當外來的光信號入射並刺激眼內的視覺細胞時,視覺細胞產生生物電信號,由傳入神經(又稱感覺神經,屬周圍神經係將生物電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係(包括腦神經和脊髓,經中樞神經處理後,作出反應信號,又傳出神經(又稱運動神經。屬周圍神經係將電信號傳送到身體的各個效應器官,對入射的光信號作出反應動作。這個反應過程往往很快完成。因此在練功時,色、聲、香、味、觸五種外來的刺激都將引起中樞神經的“多餘”工作,它必須對這些刺激進行分析、比較,並作出相應的反應。“法”刺激引起意識活動,也增加中樞神經的負擔,而中樞神經受到刺激,腦神經有活動,則人就安靜不下來。在練功過程中,合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得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受器官感覺不靈敏,感覺細胞的興奮性受到抑製,當色、聲、香、味、觸這些外來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官時,感覺細胞不能被激發,因此很少或幾乎沒有生物電信號到達中樞神經,練功過程中中樞神經很少受到刺激,大腦處於休息狀態,這時它將按照“靜”的狀態去調節身體各部分(這是身體固有的功能。

由此可見,關於致靜致虛的方法,無論佛家還是道家的方法都是符合現代生理科學的原理的,它們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隻是與現代科學使用的名稱和符號不盡相同。當然它們沒有現代科學描述得那麼細致和具體。但是單從宏觀結論來說,上麵所說道教的理論似乎比現代生理學要深入一步,因為道教(或中醫認為聲、色、香、味、觸五種刺激不僅影響到腦神經(中樞神經係,而且分別影響到各自所屬的髒腑經脈係統,並且在臨床上有相應的治病方法。鬆溪派秘傳口訣中處理練靜功時不能純靜的情況還有兩種簡便易學的方法。

一種是,若萬念俱生,千思百慮之時,當正襟危坐,默默自問一句:“你是誰?”休要回答,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頭,醒悟妙旨,百慮盡除。隻此一句,多則不靈。正是:“從來菩薩不離身,自家味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誰,靈山佛祖心。第二種方法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默念五髒之神名,一念即走過,休要戀停留。肺金→腎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此為一轉,一轉念畢,百慮盡除,至多不過三轉,多則無益,而且有害。初學者,切不可用第二種方法,需待內功根基稍實後方可致用。

6.退火(收功法引火之後,則致虛守靜(行無為功法,盤坐既久,心身和悅,則可下坐,此刻當行退火(收功之法。盤坐時間多少,由自己體力而定,不可強撐,體力不支,強撐無益,也無效驗。但也不可稍有煩累,即不思進益,草草從率。初練時,一般可坐半小時,逐漸可坐一小時,二小時……若體力能支,盡管放心坐下去,坐腿子本身就能消除疲勞,勝似睡眠。收功之時,先將兩手掌心相互搓熱,在麵上乾抹兩轉,然後五指如鉤,將頭發向後梳,發角向兩翼抹。然後兩手分別搓擦兩耳數下,再用拇食兩指鉗住耳垂部向下拔數下;然後兩手中指彈腦後風池穴數下,名曰鳴天鼓。然後前撲倒地禮拜數次(主要是活動背脊和胯關節筋骨,並無迷信色彩。歡悅而起,將周身皮膚擦熱,特別要注意擦按重要經脈、穴位。再沿地緩緩行走幾圈(佛家稱為跑堂,主要是活動下肢酸麻的關節和筋骨。最後練一遍引氣歸元或其它基本功,練本門的四平手拳最適宜。

收功(退火法主要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按摩,一方麵使各部位的肌肉、骨節、筋脈等得到活動,最主要是關閉在練功時張開的毛孔、關竅和穴位;否則毛孔和穴位張開,通風容易得風寒感冒之類的疾病,影響練功效果。古代按摩法(供參考南齊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的按摩術:“清旦未起,啄齒二匕(次,閉目握固,漱唾三咽,氣尋閉而不息,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四目比,令人目明。以兩手掩兩耳板,上下熱摩之,二匕乃止,令人開不聾。次右手從頭上行引左耳二巴,複左手從頭上引右開二巴止。次又行兩鬢發興之一匕,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一匕,令人血氣通,頭不白。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麵,從上至下祛邪氣,令人麵上有光彩。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幹淋浴,令人勝風寒,百病皆除,展夕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元丘處機《四氣攝生圖》中百按摩法:“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嗔目嚇齒,摩手熱摩眼,拔耳捩腰,震動雙作雙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展覆展都數約七八而止,徐徐作之。仍想空作太和氣斷下入頂,如雲入山,入皮入肉入腹入四肢,五髒皆受其潤,則覺腹中有聲,意專存思勿念外像,則元氣達於氣海。須臾自達於湧泉。旦曰引一通至三通令人力健開目聰明,百疾皆去,無限年日,長存不忘,得滿千萬通去仙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