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的逝去,在德川家康意料之中;從朝鮮撤兵的方法,他也已想過。太閣命已不長了……從產生這種想法時起,家康就覺得需思考一些事情。一旦他稍有差池,秀吉故去,天下就會大亂,即使情況沒那麼嚴重,如果所調集的船隻不夠,也隻能眼睜睜看著遠在朝鮮的數十萬官兵戰死。倘若出現這種結局,秀吉不但不是曠世英雄,反而會成為給日本帶來恥辱之人,遺臭萬年。
其實,秀吉自己最清楚此事,因此他才在臨終前三日,即慶長三年八月十五,特意把家康叫到枕邊,含淚把後事托付於他,要求家康擔起大任。可是對於家康而言,卻非輕而易舉。天下就像一個大袋,無論哪處出現一絲縫隙,都極有可能變成無法彌補的破綻。太閣秘葬阿彌陀峰、喪中食鯉之類的事,隻得先由著三成。但撤兵一事上,絕不容有一絲一毫的馬虎——盡管三成可以假傳命令,他卻不熟悉戰場之事。此時須盡力穩住在朝鮮的官兵,不讓其知道真相,以免士氣大跌,生出大禍。
正當家康在府裏冥思苦想時,八月二十五,晨,秀吉逝後頭七,五奉行要求家康進城議政。當然,此前三成也在照自己的計劃,頻頻和近臣接觸,拉攏眾人。
家康進城時,前田利家已先到了。五大老中,除上杉景勝尚在會津領內,一時趕不過來,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二人也還未到。或許,三成根本就未把秀家和輝元等當一回事。
“內府,太閣終於撒手去了。”先來的利家無精打采,眼皮還有些浮腫,擦擦眼角。他雖然略帶微笑,但聲音依然在發顫,“若我能代太閣西去……”
“是啊,太閣的歸天真令人痛心啊。”
“剛才聽奉行們說,太閣生前最掛念的,就是朝鮮戰局如何收拾。他還留下遺言,要嚴密封鎖自己故去的消息,盡早撤回朝鮮戰場的官兵。”
家康使勁點點頭:“既然留有遺言,我們就不能不執行。要盡快拿出一個萬全之計才是。”
二人說這些話時,同座的三成卻若無其事,仰望著秀吉生前令畫師狩野永德繪在屋頂的那幅牡丹圖。
“治部少輔的意思是,遵太閣遺命,讓我們五大老聯署撤兵狀,再派遣使者赴朝。”事事都小心謹慎的利家,話中的每一個字似都在討好別人,“關於此事,太閣生前也留有遺囑,我認為應先同內府商議才是。”
家康又使勁點點頭,轉向三成,“上杉大人不在,故隻能四人聯署了。你以為如何?”
“當然,既然內府和大納言都決定了,我們豈敢有異議?毛利大人和宇喜多大人想必也讚同二位大人的意思。”
“那就這樣吧。”平時總是不輕易表達意見的家康,今日卻意外地幹脆利落,令三成充滿警惕。此前他偷偷拜訪家康時,家康所言就和他想的幾乎完全一樣,今日家康是否也在直抒胸臆?
正在這時,另外四位奉行來了。剛從大阪趕來的長束正家走在前頭,增田、前田、淺野三人緊隨其後。五奉行與二大老同席而坐。
這樣一來,撤兵就完全照三成的想法。當然,家康這邊,他早就打過招呼,估計也與宇喜多、毛利說好了,甚至連會津的上杉也已說妥。
“大納言剛才也說了,決定之前,我有些話要先說給治部少輔聽聽……”眾人剛坐好,家康便道,“太閣在世時,治部少輔就深得太閣信任和器重,此次撒兵,還請少輔勇挑重擔,盡心盡力才是。”
“我也深知自己擔子之重。”
“可是,在朝諸將中卻有反目者……”說著,家康飛快掃了一眼五奉行,“因此,最重要的是派誰為使者。我以為,還是派遣有聲望之人較妥當,如德永壽昌和宮本豐盛。大納言對此有何異議?”
利家覺得家康的話太突然。如今連大老聯署的撤軍狀由誰送去,都還未定,家康就突然論到使者人選,他有些納悶,“內府的意思,是想把這二人派往當地?”
“正是。”
“那麼,派往博多的人選首先得……”
“那還用說?既然是太閣的意思,大老們又聯合署名,自然還是由治部少輔親自去為宜。”
“不錯,我也這麼認為。”利家認真地點點頭,三成卻一愣:沒想到家康如此高看他的威信,這一點令他始料未及。難道家康已把他看成了自己人,才主動獻媚?
三成正想及此,隻聽家康繼續道:“治部少輔當然要去,但,隻一個人去恐不夠鄭重。故,淺野長政和毛利秀元二人亦當同行。你們定要商量妥當,以確保不引起任何矛盾和衝突。”家康語氣嚴厲,完全是在下令。
三成憤怒地看了利家一眼。此話絕非對三成不利,可家康的態度卻讓他無法忍受:眼前之人儼然以天下人自居了!對家康這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利家會作何反應,無疑是三成最為關心之事。
沒想到利家卻依然一臉溫和,使勁點點頭,看向淺野長政,“淺野大人既有守蔚山的經曆,又與加藤清正大人關係匪淺,無論如何也請你與治部同行。”利家不但對家康的話未示反感,反而認為理所當然,甚至為其搖旗呐喊。
當然,利家的這些話對三成並無不利。最令三成擔心的,便是與歸來的武將加藤清正周旋。清正對三成的厭惡,堪與三成對家康的反感匹敵,完全是發自內心,絕無商量餘地的。在博多,若敢有人與三成頂嘴,此人必是清正。可這個清正卻從少年時代起,就和娶北政所之妹為妻的淺野長政親如父子。
第二次出兵朝鮮時,長政把兒子幸長托付給清正。清正也對幸長關愛有加。當年淺野幸長被大明軍圍困於蔚山城,盡管清正也一樣在困守城池,忍受著難以形容的饑餓,卻想方設法從西生浦調集了一支敢死船隊前去救援,最終把幸長給救了出來……
三成了解這些,他自然也希望長政能同行,所以,利家對此事的讚成也是作為一個幹練的大老當做之事。話雖如此,人的感情和理性卻不易統一。
“也罷。就這樣吧。”三成看著其他奉行道,“應先準備好三百條軍船。我馬上趕赴博多著手準備。”
“萬不可讓官兵再次受難。”
“大人不用擔心,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勇士。”
三成輕輕對利家笑了笑,突然改變了語氣,“既然事情已經定了,我就暫且離開一些時日。我還有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要說,希望眾位不要惱怒。”
“治部還擔心什麼?”家康問道。
三成突然壓低聲音,半說笑地道:“不知諸位對幼主生母澱夫人有何看法?”
“澱夫人?”眾人不解。
“是。幼主生母今年才三十二,嬌媚豔麗,風韻猶存,就此虛度芳華,豈不可惜?把澱夫人許配給大納言為妻室如何?”三成話鋒突轉,眾人一時沒反應過來。
所有人似都未明三成究竟是何意,說的又是哪個大納言,人人困惑不已,如墮五裏霧中。唯三成一臉莊重,一動不動盯著家康。
“我說的大納言,當然指在座的加賀大納言。”
“你說什麼?”利家不禁大吃一驚,忙問。
三成道:“大納言原本就是幼主的輔政人,把幼主生母迎為內室,這樣一來,就可作為養父撫養幼主……當然,三成是為了豐臣氏著想。”
“治部大人!”利家臉色一沉,“今日可是太閣頭七。你竟提出這等事?”他的臉色愈來愈難看。在這種場合,他說得愈多,就愈會讓人生疑,以為他已與三成談過此事。但前田夫人尚健在,三成為何忽然提出如此奇怪的話題?
“我並非在求大人同意。可既是婚事,就不該背後議論,幹脆事先向大家挑明。幼主生母還年輕,硬要讓她獨守空閨,一旦有不好聽的傳聞,就對豐臣氏不利了。”三成半假半真地說著,把目光轉到家康身上,笑了起來,“內庭女人間的傳聞,想必內府大人也曾聽說過一些?”
“內庭女人間的傳聞?”
“傳聞內府大人甚是希望得到澱夫人啊,當然都是胡說八道。”
“我?”
“正是。傳聞還說,內府大人想把幼主的生母和天下一並接收呢。”
“這是造謠!”長政突然插了一句,“怎會有這等事?內庭女人們根本不知太閣大人故去,連消息都不知,怎會說出如此離譜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