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丸都城。
故國川王正召集他的文臣武將商議對策。
故國川王伊夷謨謂左右道:“眾位愛卿,那遼東公孫度昏聵無能,竟然被烏桓人夜襲襄平城,連自己都落入烏桓人之手。如今那公孫康遣使前來求援,情願割讓樂浪郡與我高句麗,以求我出兵相助,不知眾位愛卿意下如何?”
“大王,這正是我高句麗中興的大好機會,萬萬不可錯過。”高句麗大將木華黎(書友木華黎客串)跳將出來,大聲呼喊道:“末將願領一支偏軍前去遼東,驅逐那些烏桓人,為大王收取樂浪。”
“且慢。”莫離支(相當於宰相)乙巴素遲疑的說道:“大王,這遼東公孫氏一向十分強勢,就算半個遼東陷落也應該猶有餘力予以反擊,而且他們一向與我高句麗不和,如今不向扶餘人求助反而向我國求援,未免太過可疑了。”
“這有什麼可疑之處?”此時,乙巴素剛剛就任莫離支沒有多久,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威信,木華黎自然不會懼怕他一個泥腿子:“莫離支大人久在鄉裏田間,也許不知道,這遼東公孫氏一向與冀州不合,而如今扶餘人剛剛攀上了冀州軍的大腿,自然就不會理會小小的遼東了,公孫康不向我們求助,難道要向弱小的三韓求援不成?”
乙巴素,農夫出身的一代名臣,被認為是高句麗曆史上最傑出的宰相。在他執政期間,利用故國川王的信任,不顧貴族反對,進行了很多大膽的政治改革,其中尤其以公元194年實行的貸賑法尤為出名。他規定農民可以在春季糧食不足時借貸,秋天收獲時節再返還,此舉為農民生活穩定作出巨大貢獻,也一舉成就他一代名相的威望。
隻可惜,如今他剛剛就任宰相沒有多久,還沒有進行這樣的改革,自然也就沒有能建立起那樣的威望。尤其是在軍事上,他作為一個文官,發言權並不是很大。
乙巴素雖然心中感覺有些不對勁,但是畢竟沒有獲得更多的訊息,一時間也弄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隻能說道:“縱是如此,那烏桓人能夠打敗遼東軍,想必數量和實力都是不俗的,如今我們尚未探明虛實就貿然出兵,豈不是太過兒戲了嗎?”
“莫離支大人確實過濾了,料想那烏桓人能有多少兵力?不過是趁著遼東春耕之際,一時不備才得以僥幸取勝罷了,我料那茹毛飲血之輩能有何本事?”高句麗大將軍王高虎出班稟奏道:“王兄,臣弟願親率大軍前去遼東,為我高句麗開疆拓土。那樂浪是三韓門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遼東、玄菟富庶也合該是我高句麗休棲之所,若有機會臣弟一並為王兄取來。”
高句麗此時還是大漢藩屬,弱小的高句麗人十分仰慕大漢****的威儀,所以高句麗上流社會都以取漢名為時尚,而高姓就成為了高句麗的國姓。比如故國川王伊夷謨就叫高武(其實很長,我忘了就叫高武吧),而他的弟弟就叫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