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力生子 第二節 祖夢(1 / 2)

第二節祖夢

這是一九五四年的秋天。雖然這年長江中下遊地區起了洪水,自然災害嚴重,但擋不住農業合作化勢如破竹般的迅猛發展;新中國的建設正猶萬馬奔騰,一日千裏。

可不是,八月中旬抗洪鬥爭剛結束,與江陰隔江相望的延令縣就召開了鄉鎮以上的幹部工作會議,會上縣政府張翠蓮常務副縣長作了部署,要求各鄉鎮組織好民工,準備大會戰,開挖古馬幹河,興修水利,確保國慶期間開工,元旦時基本疏通,春節前勝利竣工,而向新中國建國五周年,向一九五五年的新年獻上一份厚禮。正是為了完成縣政府交給的任務,李成儒從縣上開會回來不久,便在全鄉組織了近兩千人的民工隊伍;在秋糧還沒完全收好,各家的白果(銀杏)還沒來得及打下來,十八歲到五十歲的男丁們便都跟著李成儒這個燕子鄉水利建設團的團長開赴到了古馬幹河的水利建設工地。

上河工是當時水利建設的需要,可想不到的是這卻成了以後三十年間該地區的村民們在每年的深秋至整個冬季,甚至來年的春季都逃不掉的“苦役”。

閑話收起,言歸正傳。在各水利團的團長中,唯這個李成儒團長文化最低,識字最少,除能認寫自己的名字和幾個常用字外,其餘就是字認得他了。他本出身行伍,可偏偏他的名字叫成儒,蠻儒雅的,顯得頗有文化。所以不少人都跟他開玩笑說:

“你不應叫成儒,而要叫從武。”

李成儒呢,他總是很認真地回應道:

“那是舊社會讓我儒不成,逼著我從武的。還真不要說呢,要不是我李成儒當了毛主席的兵,參加了新四軍,跟隊伍上的兄弟一起打敗了他娘的小日本和蔣光頭,這個燕子鄉鄉長的位置就不是我這個李鄉長的,而是另外一個李鄉長——那個匪鄉長李冠群的了。現在是新社會了,我大小也做了個官,也算代我老子李向士實現了個希望,將來我兒子更會圓我祖上和我的夢的;我即時成不了儒,我的兒子也一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儒的!”

李成儒講這番話時聲情並茂,甚至讓人聽不出這些話出自一個大半文盲的人之口,因此總是令人倍受感染,不住地點頭,而希望他繼續地“演講”下去。

可每每李成儒講到“我的兒子也一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儒的”這句話時,就一下子嘎然而止了,就什麼也不說了。為什麼呢?因為隻有這時,他和熟悉他的那些“聽眾”才猛然意識到:

他,雖然快四十開外了,雖然還娶了二房,但至今還沒有個自己的兒子,不是不曾有過,隻是……

總之,隻要說到兒子,也就說到了他的傷心之處。

原來李成儒他家四代單傳,獨苗獨根;因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古訓深刻影響著李成儒的家人,希望香火延續,人丁興旺,也成了李成儒家每代人的最大心願。

李成儒的祖上本來還是有點田產的,但到了他祖父李俊林手上時,因官府要抓李俊林去當兵,李俊林的父親擔心這獨子萬一有了閃失要影響李家香火的延續,所以就變賣了全部田產把他保了下來。

李俊林雖免了被抓壯丁的禍,卻招來了失地的苦痛與貧窮。因此,他恨官府,可又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有點出息,識幾個字,做些正事,以免再受欺壓,再遭貧窮。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李俊林請人為兒子取了個帶有希望的名字叫向士。

不過李向士一生貧窮,別說識字斷文,出仕入閣了,就連扁擔大的“一”字也不識一籮,而一輩子靠做長工、做幫傭度日,差點連老婆都討不到。隻是祖上的希望他沒有忘,願未滅,夢還在。因此後來他娶了徐氏,生了個兒子,即請莊上的大先生為其取名以寄托希望,繼續夢想,這就是成儒也就是李成儒。

有意思的是李向士的父親李俊林為了香火有繼避兵役,不讓兒子當軍閥的炮灰,弄得家境一貧如洗,父子悲苦一生,祖上希望幾近破滅,香火差點無繼;而李向士的兒子李成儒則為了改變貧窮,免受欺壓,遂抱著“不成儒,即成武”的決心,毅然當了共產黨的兵,參加了新四軍,結果不僅真給李向士帶來了希望,還讓李向士有了夢想成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