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新四軍在延令城東的黑鬆嶺打了一仗,也就是史上說的“黃橋決戰”。這一仗打出了新四軍的威望,也打出了共產黨的又一個天地,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星。於是,黃橋燒餅慰勞忙,多少老百姓,為了支持人民子弟兵,先後送上了自己的伢兒去當新四軍!飽受地方惡霸欺壓,吃盡千辛萬苦的李向士正是這些老百姓中的一員。一九四一年四月,新四軍新成立的延令警衛團又攻克了元坔東邊姚家岱的日偽據點,全殲了日軍一個分隊,擊斃十二名,活捉了三名,這一仗首創了蘇中地區生擒日軍的新紀錄。因此,當李向士的兒子李成儒決定報名參加新四軍延令警衛團時,李向士不僅沒有反對,還親自將自己的這一獨苗送上了隊伍。
這一年,李成儒二十七歲。參軍的時候,李成儒剛與鄰村大馬莊的羅海英結婚,雖說上演了一場實實在在的“新婚別”,但因為他所屬的警衛團實際上就是以前的地方遊擊大隊,李成儒參軍四個月後又改成了延令獨立團,仍屬地方武裝,不是主力,所以不會開拔,總是在延令城周邊活動;這樣,李成儒也就常有了回家的機會。
其實,李向士完全同意並支持兒子參軍是基於兩個重要因素的。一來新四軍在黑鬆嶺和姚家岱打了大勝仗後,地方上的漢奸惡霸規矩多了,鬼子跟偽軍也沒那麼猖狂和頻繁地下鄉騷擾百姓了;李向士和許多窮苦人一樣終於能稍稍舒口氣和直了一直腰杆。這讓李向士看到了希望,所以他決定支持兒子參軍。二來李向士的兒子報名參加的警衛團是新四軍的地方武裝,平時,隊伍上的人總是分成幾支在延令城附近活動。李向士認為這有兩個好處,一是鬼子漢奸惡霸被警衛團的人打怕了,他李向士在莊上就不會被壞人欺侮,他當然不會想到鬥爭的複雜性和後來鬥爭的殘酷性;二是兒子離家不遠,有時就住在家裏——這就對了,隻要成儒常回來住住,新婦(兒媳)就會生伢兒,就會給他李向士添孫子,他李向士就會後繼有人,這李門的香火就會延續,就是成儒萬一有個閃失,還有孫子啊!這實際上是李向士同意並支持兒子參軍的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正是這一重要原因,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李向士為什麼一定要在兒子參軍前給他完婚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羅海英的堅定支持,沒有羅海英願為李成儒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那麼無論如何李向士的這一願望都會注定要落空的。不僅如此,以後的許多事情都無不說明羅海英嫁給李成儒,那實實在在是成儒的幸運,也是成儒家李門的幸運啊!
這羅海英,提到她是無人不讚,沒人不誇的,甚至會讓人為她感動得落淚,敬佩得肅然。她長得高高挑挑,白白淨淨,眉清目秀,如不是小時患天花讓她臉上留下了少許遺憾的麻點,那可真要說得上是“百裏挑一”的美人了。如果說這少許麻點影響了她的容貌,那麼她的善良、寬厚、堅定、賢淑的人品就再不是誰可比得上的了。她以她的人品取勝,而終於成了“百裏挑一”,甚至“千裏挑一”的美的使者。
隻是羅海英與李成儒結婚近四年,她卻並未給李家帶來多少歡樂,相反一家人反倒日益長籲短歎,愁眉不展,甚至成儒的母親徐氏竟氣積成疾,一病不起,撒手西去。這是為何呢?原因就在於羅海英進了李家門的這五年,一直未能懷上孩子,未能給李家生個一男半女。李家香火難續啊!這怎不讓成儒的父母揪心?又怎能不讓成儒的妻子羅海英深感愧疚與負罪呀?吃多少苦,她羅海英都可以咽下;受多少難,她羅海英都可以挺住,隻是成儒他獨根獨苗,待她又甚好,她羅海英如不為他添個後,就是死,也死不瞑目,也覺得對不住成儒,對不住他李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