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佑罐
常言道:前腳走,後腳來。陸陸續續,這先後又來了兩撥莊鄰。此後,過了一袋煙的功夫,成儒的家門再次傳進“嫂子,恭喜呀!”的賀叫聲。
隨著親切的叫聲,邁進了一男一女兩個人。
這男的三十四五歲年紀,個子不高,但一臉的精明,曾在成儒身邊幹過鄉隊員,也是種莊稼的一名好把式;姓劉,名巧耕,因上過私塾識一些字,成儒便讓他在身邊做了個臨時幹事。這女的當然是劉巧耕的老婆了。她叫汪霞,瘦瘦的,二刀毛頭發(齊耳的短發),眼睛不大,臉稍圓,中等個子,漂亮說不上,但和她丈夫一樣,也識得一些字,就憑這點,她在鄉村婦女中算是不簡單的了。
劉巧耕家住在元坔村的麻雀汪,在西龍路的中端,離成儒家並不遠,兩家交往還是比較密切的。三奶奶,東邊大俺媽,也都認得巧耕夫婦。
在開挖古馬幹河的水利工地上,劉巧耕是燕子鄉水利團三個抓後勤供應的其中一個,分管元坔和渡子河兩個村的民工的糧草供給。這次他奉成儒之命回來籌搬糧草,到家才一天就聽說江英嫂子生了個“小夥”,不由高興萬分。
當下,巧耕就對老婆說:
“成儒如兄長,待我如親弟。自己跟著成儒時,父親不幸害瘩背後來轉為敗血症身亡,弟妹又都在蘇南學做裁縫,留下幾畝地沒人打理,母親一心要我回來,竟也急上火,染成重病,是成儒知道後,給了兩塊大洋特準我回的家。回家不久,母親也走了,我不得不留下來和你一起打理家庭,種地度日。現在成儒又跟組織上講,說我有文化,還幹過革命,讓組織批準我在他身邊做個幹事,並經組織同意,先臨時用上了我。成儒的恩,我們可要記住呀!”
汪霞說,她知道。她要巧耕用袋裝些米,說過會兒兩人一道給成儒家送去。她又找了個罐子,告訴巧耕說:
“這罐子是‘衣胞罐’,專門用來裝衣胞(胎盤)的。你姓劉,用劉家的罐子送去給成儒家裝伢兒的衣胞,可以永遠留住這伢兒啊!還有,我們趕忙把家中的狗殺了,割下狗頭,嗆好洋灰,用紅布包好,一塊帶去。到他家後,我們先用罐子裝好衣胞,再連同狗頭一起埋在江英的房門口,然後焚香點燭,磕頭祭拜一下,就可以去邪消災,趨吉避凶,保伢兒無疾無患,平安長大了!”
聽汪霞這麼一說,巧耕不由嘖嘖稱道:
“太好了,還是你想得周全,就這麼辦吧。”
不一會兒,巧耕就套好狗,把它勒死,並宰下了狗頭。這時,他的第三個孩子,兩歲的蘭娣來到他身邊,哭著要爹。巧耕抱起孩子,猛然想起一個主意,便對汪霞說:
“伢兒媽,我還有一個主意,不知你讚同不讚同?”
“說來聽聽。”汪霞答道,“有什麼好主意,你就講唄,要這麼客氣幹啥?”
“我呀,考慮去成儒家順便給蘭娣提個娃娃親。一來結了娃娃親,對兩家的孩子大人都是大吉大利的;二來與成儒家,我們就是至親了,今後大家也都相互有個照應,你說成不成啊?”巧耕慢言細語起來,顯得頗為鄭重。
“好哎,這個主意好!不過今天隻提一下,別當真。一呢,要聽聽成儒家的意見;二呢,畢竟是伢兒的終身大事,我也要到莊東祺保瞎子那裏報個生辰八字,問問他,這樁婚事當合不當合。”
“聽你的,就這樣了。趕快收拾收拾,準備去吧!”
夫妻倆合計好,主意拿定,就關照老大、老二帶好蘭娣,又到隔壁向鄰居打了招呼,請幫忙照應一下,然後便背起米袋,拎著衣胞罐和包好的狗頭直奔成儒家而來。
且說江英吃好糕湯,歇了一會,便讓海英給她洗了****,擠了黃水,然後給孩子喂了點紅糖茶,準備過一會兒就開奶。三奶奶、大俺媽則在往鍋裏拾蛋,準備煮雞蛋染紅紋,以便第二天請個人到江英的娘家和海英的娘家報喜。忽聽得幾聲“嫂子”的親切叫,就見劉巧耕夫婦背著、拎著的進了家門。
海英趕忙將巧耕夫婦引進堂屋,大俺媽則接過米袋放置好。三奶奶雖在忙活,但也打了招呼。她的身旁是杏雲在好奇地看著數蛋。
巧耕夫婦落了座,便指著衣胞罐和一旁包著的狗頭表明了意思。海英一聽,非常高興,連聲說道:
“你們太想得周到了,太想得周到了!謝謝了,謝謝!”
“謝什麼啊?都是自家人,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還見什麼外哦?!”汪霞一邊接過話,一邊適時地繼續表明了夫婦倆的另一番來意,“嫂子,我和巧耕還想讓我家蘭娣給你這伢兒結個娃娃親,這樣更吉利,我們兩家也更親啊!不知你和江英還有成儒同意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