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洪荒六聖看華夏文明(2 / 3)

他錯在沒有堅持自己的道,或者說是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鴻鈞出場時曾做歌曰:“一道傳三友,闡截兩教分。”玉清為闡,上清為截,道盡造化玄妙,演化天道**,可交替執掌教化天地,若如此則他人永無出頭之日。可是太清在哪?身為六聖之首,三清之長,他又擁有怎樣的權利?在我看來鴻鈞就是要他來保持平衡,天道歸闡,就壓製上清,扶助玉清;天道歸截,則壓製玉清,扶助上清。他就像太極圖上陰陽之間的那條線,雖然飄渺虛無,卻是整個道門道統的核心。可是他失職了,也許是他心懷萬民,不忍看見人族再有紛爭;也許是他不幹居於幕後,想要讓太清之名在洪荒壓過諸聖;也許隻是他對自己職責的理解錯誤,總之他徹底偏向了闡教。並滅掉了截教,致使道門支柱失其一,教義不再完整,道統有缺,乃是真正斷送道門霸主之位的罪魁禍首。不過道門不能獨霸洪荒,卻給了西方教及其他勢力機會,才有後來的百家爭鳴,佛法東漸。是天下之幸,符合利益均沾的準則,穩定了洪荒中的暗流,致使人族大興,洪荒逐漸平穩發展,順應了天道大勢。其中一飲一啄,造化之無常反複,可見一斑。

最後說一下三清的道與天地大勢。

如同洪荒天地是盤古的道的俱現化,極樂世界是佛門道統的俱現化一般,三清也有各自能夠反映出自身道統的俱現化產物,那就是他們的法寶。三人各有一個主法寶,分別為太極圖,盤古幡和誅仙四劍;各有一個成道法寶,分別為扁擔,三寶玉如意和青萍劍;而老子又額外有一尊天地玲瓏塔,以示其為三清之長,六聖之首,也是他執掌道門,鎮壓諸聖的根基。

先說太清老子,天地玲瓏塔為盤古開天辟地而得功德所化,定在頭上便萬發不沾,立於不敗之地。象征太清聖人為盤古三清之首,是天道的認可,就像免死金牌,隻要在洪荒天地之中就不受任何災劫。它是天道對盤古身隕的補償,老子作為盤古元神所化三清之首,得之可謂正理。同時也是這件法寶使他成為六聖之首,聖人之中的最強,鴻鈞讓他主導整個道門也是名至實歸。而他的主法寶太極圖則是整個道門道統的完美鏡像,是道門實際領導者的象征。其成道法寶扁擔則代表了平衡,是他責任的象征。可惜如此完美的聖人偏離了自己的道,倒向了玉清聖人,卻使得兄弟蕭牆,道門分崩離析。

玉清元始天尊的主法寶為盤古幡,幡代表秩序,為帝王之物,而闡教的核心思想最後歸結為兩個字,就是“禮法”。這也是封神之戰後一直到現在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是華夏帝國製度的完美體現,所以書中以闡教為主角,是為正。他的成道法寶為三寶玉如意,象征吉祥與和平,是他責任的象征,而闡教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理想鄉,就如佛門極樂世界一般。封神之時人族已成天地主角,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注定需要一個教義平和的聖人來教化眾生,所謂天地大勢,不過是人心所向,通天教主舉天下為敵,安有不敗之理?然而教義平和的教派不止一個,玉清原始隻顧打壓自家兄弟,卻最終便宜了西方教,連道統也在春秋戰國時分為儒,法兩家。正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圖為他人做嫁衣。

上清靈寶天尊為通天教主,他有教無類,秉性耿直,顧念兄弟舊情,愛護弟子,可謂仁義聖人,是眾人眼中的模範。其主法寶和成道法寶皆為劍,誅仙四劍並陣圖象征道有多條,條條不同,卻皆在天道之中,而截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截取適合自己的天道,人人可得道,人人可成仙。有點像現在的主流思想,也是天地正宗,大道至理,隻是如果當時人族按照他的教義發展是不可能統一管理的,很可能會出現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況,畢竟當時的通訊水平,不可能使軍政之令即時傳達,若無現在看似刻板陳雜的封建禮製統一管理,是不可能將華夏各地整合成一國,人族無法得到良好的修養,中國很可能會像中世紀的歐洲那樣野蠻落後,卻無能為力。所以書中以截教為反派,是為邪。而他的成道法寶青萍劍象征其開疆拓土,守護種族的責任。封神之前的洪荒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書中沒說,我們卻可以想象出來,在這個妖魔滿地,仙人亂飛的世界中人族的資質並不突出,六聖沒有一個是人類,書中聖人之下的最強者:孔宣,趙公明,陸壓,一為孔雀,一為清風,還有一個雖然不知其本體,不過號稱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的人不可能是女媧造出來的。可見人族想成為天地主角有多難了,所以天道需要一個教義強勢的聖人來攻略四方,而截教的教義卻有利於培養高手,是大劫之前的不二之選,其門下萬仙應該就是這一段時間以戰養戰所修成得正果。奈何最後門人或上榜身死,或魂飛魄散,或歸於西方為人嫁衣,成為他人的墊腳石,通天教主最後都被禁足紫霄宮,連道統都在春秋戰國時被百家瓜分,偌大的金鱉島隻留下無當聖母一人,在空曠的碧遊宮中默誦黃庭.可謂是非成敗轉眼成空。讓人感歎造化無常,唯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