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舊事(1 / 2)

蔡玉琦一紙章程上說玉米不挑田地,種的精心的話可以達到畝產千餘斤。紅薯土豆也是隨處都可以種植,好地甚至可以畝產幾千斤。當即引發了朝堂轟動,好些人不相信他的說法。這數字太過聳人聽聞,怎麼可能呢。便是不事生產的二世祖也覺得這說法離譜,不說上古,一婦不耕或受之饑,一夫不織或受之寒。便是二季稻三季稻推廣以來,也沒聽說過有這般產量。朝官裏有耕讀人家出身,當年少年貧苦時沒少下地做過農活。尤其對蔡玉琦頗有微詞,認為她浮誇太甚。

戶部老尚書更是擺出事實依據,言道北方“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就是說北方畝產大約是三百斤。南方如今比較普遍的二季稻,是“田極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間有之。大允共三石為常耳”,平均算一下是畝產五百斤。這些還都是往多了估計,若是平年又有減少。遇到災年,則連這數目的一半也達不到。以上都是確切有來由的統計,敢問你小蔡大人不事稼軒,如何能說出這樣誇張的數目。

蔡玉琦這時也曉得自己一時歡喜,處事急躁了。這會的時機不像占城稻出現時,情況緊迫。新帝姬璧上位不久,也能像先帝那般乾坤獨斷,能力壓群臣。事先她該找幾位有分量的大員溝通,此刻也好有個幫襯。但現在為時已晚,隻她一人口說無憑。多說無益,蔡玉琦索性請女帝指定某地進行試種。同時派司農官下去跟蹤驗證,有了成果再說其他。她蔡玉琦願意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立軍令狀為證。

這話說出來人人動容,雖然眾人都對小蔡大人的說法存了疑慮。但心底深處,還是願意自己想錯。人的名樹的影,小蔡大人說話一向鐵板釘釘。既是小蔡大人報上來的這些數目,多少讓人心底存了些僥幸。叫人不禁生出些許期盼,盼望著小蔡大人說的那般產量是真的。須知早在先帝時,土地兼並便已成態勢。先帝雖有心整治,彼時卻有天災邊患掣肘,一時空不出手來。這問題積累到現任女帝姬璧這裏,已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得了的。

為今之計,還是先讓民眾吃飽肚子,暫時緩和下社會矛盾。大家人人屋裏有糧,心裏便不著急麻慌。才有心情安穩坐下來,理性考慮解決辦法。事緩則圓,假以時日,相信必定能妥善完滿地解決此事,也不用將此隱患留待後世子孫。可以說,解決大順全民的吃飯問題,本身就是一樁恩澤萬代的功德。真能做成,怕是小蔡大人和主持參與這事的人,都夠得著資格上淩霄閣了。

事有湊巧,這樁事最後落到了方明德的轄下。這卻是一班以呂庸呂相國為首的老臣的美意,方明德雖然在今上做京城主官時,家務事上出了紕漏,被左遷出京。但眾人心裏清楚方明德的為人,人如其名,最是方正公道不過。此事交給她做,方某人定然會恪盡職守。小心侍弄、錙銖必較計穀入倉。亦不會為了媚上,虛報產量。方明德不偏不倚,中正行事。隻要小蔡大人所言非虛,那麼便自然會有個好結果。

之後的事無需多言,大獲成功後,大順的糧食供應空前富足。不僅各家倉存、國家庫房,皆有充足的食物,多出來的穀物,還大量地被用於造酒。這裏插一句,隻要是與吃喝沾邊,秦小豬多少都懂點。所以後來她造了個物件,用於酒精提純,在烈性酒和醫用酒精上很是賺了一筆。

小蔡大人因此事,在後世名垂青史。至於方明德,今上雖對她之前印象不佳,卻也給了她升遷的機會。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方明德就有能耐又肯踏實做事,其人便如錐在囊中。女帝又非刻意打壓她,竟然真個讓她一路從小官做到封疆大吏。到了四皇女姬璋臨朝,方明德終於回歸朝堂,和好友陸克法幾乎同時入閣。二人一別經年,再見時都是感慨萬千。當年兩個青年女子,如今皆有了年紀。方明德比陸克法還要小些,但因著長年在外操勞,期間還因為方家祖父母離世丁憂。如今看上去,卻像是比陸克法年長。

但二人千帆看盡,誰還在乎一副皮囊,看重的都是對方的心性。方明德觀當年狀元娘子,見這人愈發玲瓏剔透。陸克法看著同年的探花娘,也覺得方明德受了些磨損。雖未失去棱角,但也比以往溫情許多。兩人走了兩條不同的事業道路,如今殊途同歸,見麵不禁哈哈一笑,把臂同還。

且說,萬裏海波外。那日席驢兒和馬騮從大船下來,乘上小木船。準備登陸港口裝點貨物,哪知那操櫓劃槳的,卻不是賣力往船往岸邊劃。而是順著水流,把小船越劃越遠。眼看著船隊和港口在身後變小,席驢兒給馬騮一個眼色,準備發難。不想她兩人眉來眼去,盡數落在眾人眼中。其中一人便是黃花魚,嗤笑一聲,揚聲對眾人道:“姐妹們,咱們這船上有官兵娘子哩。”此言一出,小船上的二十幾號人都四下裏打量尋找。不一時,目光就全落在了席驢兒兩人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