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俠客的體裁,寫政客的故事(1 / 1)

第一回(上),滅門

《笑傲江湖》一書以寫俠客的體裁寫了許多政客的故事。用“平之”這個名字的可以是俠客,路見不平,拔劍平之。也可以是政客,宏圖大業未成,以權謀武力平之。許多俠客做著做著,時過境遷,就變成了政客,比如劉邦早年有遊俠的經曆,趙匡胤也有“千裏送京娘”的義舉。李自成和洪秀全起事是俠義之舉,可還沒成事就已經稱王稱霸,搖身變成政治人物。驚天動地的俠義之舉可以成為政治史上的裏程碑,例如信陵君的“竊符救趙”,華盛頓帶領部下打贏獨立戰爭,卻隻肯當兩屆總統。其實俠客和政客有天然相似的地方,就是愛管閑事,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和維護自己認為合理的社會秩序。

恃強淩弱,聽來就是不對的,是俠客該出手阻止的。但強和弱的概念卻是相對的。魯提轄打鎮關西,武鬆打蔣門神,俠客在懲治“恃強淩弱”的惡霸的時侯,自己也“恃強淩弱”了。當俠客視此為理所當然,大眾也歡欣鼓舞地擁戴這樣的俠客的時侯,俠客已經具備了成為政客的最初條件。就連少年時做俠客的經曆,也會變成壯年時做政客的政治資本。比如汪精衛,年輕時刺殺滿清攝政王載灃的經曆,成了他後來在國民黨內身任要員的一項資本。

金庸的武俠小說寫到巔峰之處,也成了政治曆史寓言。

開篇少鏢頭林平之興致勃勃地率眾打獵之時,可曾想到自己一夥已經成為別人的獵物,也將如鳥獸一般身死、被擒、遭辱、逃亡?陪同的兩位鏢頭一姓鄭,一姓史,影射的可是古今中外千百年來的“正史”?文明世界依然被叢林法則主導,誰的力氣大,誰就是狩獵者。金庸用“眉清目秀,甚是俊美”來描述林平之,已經伏下他日後自宮練劍的結局。

小酒館內,勞德諾第一次現身就是眼線。同《鹿鼎記》裏的風際中一樣,外表木訥、行事低調、卻會籌謀的人頗適合做間諜。

嶽靈珊一出場就是被父親利用的對象。她沒有和令狐衝在一起,反是遇到了林平之。此時她和林平之素昧平生,嶽靈珊也非真麵目示人,林平之卻俠義心起,打抱不平,錯亂中殺了青城派的人,從此開啟災禍的閘門(還記得《紅樓夢》開篇的“霍啟”麼?)。與此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三十六回他倆結為連理,林平之報仇之時青城派弟子脅迫嶽靈珊,林平之卻漠然不為所動。

嶽靈珊和林平之愛情故事的開端和結尾,主要的打鬥雙方都是青城派和林平之,青城派弟子都威脅到嶽靈珊,勞德諾也正好都在一旁小動口舌、推波助瀾。

在小說第一回林平之失手殺人以後,同行的鄭鏢頭同假扮薩老頭的勞德諾講了一番挺有意思的話,現在截錄來品評一二——

“這兩隻川耗子,鬼頭鬼腦的,我瞧不是江洋大盜,便是采花大賊,多半是到福州府來做案的。”他們的確是專門到福州府來做案的江洋大盜,且目標是貴鏢局的傳家寶。和他們相比,以前各位鏢頭遇到的不過是溝渠小盜。行文後麵還真有一個采花大賊,引出另一段相似又不同的故事:一個青年男子為未曾謀麵的女子打抱不平,幾乎喪命,女子既感激又歉疚,反過來救了男子一命。

“咋們少鏢頭招子明亮,才把這大盜料理了,保得福州府一方平安……”平安馬上就不保了。貴少東家那是瞎打誤撞,此時招子雖明,卻哪裏知道對手的來曆目的。倒是他日後為各位報仇時,盲了雙眼,心中一片雪亮。

“老頭兒……你開酒店是假的,做眼線是真。……否則為甚麼這二人遲不來,早不來,你一開酒店便來,天下的事情哪有這門子巧法?”全書第一次借旁人之口,瞎打誤撞地說出勞德諾和嶽靈珊喬裝赴福建開酒店的目的。言者多半無意,聽者必須有心,這樣的言論第一次留在林平之和讀者的腦海中,慢慢生根、發芽。

林震南這名字取得非常妙。字麵意義威武霸氣,符合大鏢局總鏢頭的身份,福建又正好在南方。可諧音卻是“臨陣難(二聲

)”,或者“臨真難(四聲)”。其子名“平之”,隱隱有遇難呈祥,否極泰來的意願在其中。父子名字合起來讀是“臨陣難,(終)平之”。

另外,做為男主角令狐衝的情敵,“平之”確實克“衝”。林平之從“路見不平、拔劍平之”的俠客,漸漸變型為“宏圖大業未成,以權謀武力平之”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