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家族,從董卓時代開始統治遼東,至今已經傳到第三代掌門人公孫淵。
第一代掌門人公孫度,凶悍而能幹,剛上任就殺戮了當地上百戶豪強,以血腥的鎮壓建立了穩定的秩序。安內之後,公孫度開始攘外,把當時剛剛學會耕地的倭人、還處於石器時代的挹婁、實行分封製的三韓和能耕善戰的高句麗,都治得服服帖帖。
漢王朝最衰弱混亂的時代,一個連中原逐鹿資格都沒有的小軍閥,就這樣輕而易舉建立起了在東北的霸權。
第二代掌門人公孫康,是公孫度的兒子。他統治時期,曹操剛剛掃平河北,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跑來投靠公孫康。公孫康自忖沒有實力得罪曹操,就把二袁的腦袋砍下來送給曹操,表示臣服。曹操長途奔襲,也早已經是強弩之末,對遼東鞭長莫及,索性做個順水人情,撤軍。
公孫康在國內受了氣,就跑到國外去撒氣。他武力壓服三韓,將宗女嫁給馬韓中最有前途的百濟。他還利用高句麗內部矛盾,攻陷其都城,迫使高句麗王遷都。公孫康割斷中央與東夷的一切來往,儼然以漢王朝的海外代理人自居,獨霸東北。
第三代掌門人,按理應該是公孫淵,可惜公孫康死時,兒子公孫淵年齡還小,隻好由弟弟公孫恭繼任。公孫恭從小生過一種毛病,喪失了作為男人的功能。反映到統治風格上,他懦弱不能治國,對外向曹魏一味討好,當時的皇帝曹丕自然投桃報李,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侯。
公孫淵性格強悍,能力出眾。在他看來,叔叔的作為無異於賣國求榮。他長大之後,悍然發動政變,把無能的叔叔推下台去扔進監獄。他接過了遼東的最高權杖,誓要恢複祖、父兩代時的無上榮光。
別看三國已然鼎立,我公孫淵偏要來分一杯羹。
公孫淵小心翼翼地把政變的情況報告給曹魏皇帝,以試探宗主國的反應。
曹叡對於遼東的內部紛爭根本就懶得過問,隻要你堅持一個魏國就好。他派使節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等於承認了公孫淵統治的合法性。
公孫淵的野心得到了刺激,膽子變大。他決定放開手腳,幹一票大的:“遠交近攻”——派人從海路前往江東聯絡孫權。
孫權一看,遠在遼東的公孫淵居然主動向自己示好,非常高興,也前後多次派使者前往遼東對公孫淵進行國事訪問,順便買一些遼東的戰馬回來建設東吳最薄弱的騎兵。
東吳與遼東打得火熱,孫權高興之下派兩名高級官員張彌、許晏,一名武官賀達,帶了一萬軍隊和無數的金寶珍奇,前往遼東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並沒有真心與孫權交好,他懼怕近在咫尺的曹魏的軍事威脅,便把張彌、許晏殺掉,把人頭送給曹叡,同時侵吞了孫權的軍隊和財寶。
孫權被這事氣得暴跳如雷,自認為這是有生以來吃的最大的虧。他指天發誓:“我孫權如果不把公孫淵的人頭砍下來扔到海裏,就枉為人主!就算我死了,也不後悔!”(不自截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複臨萬國。就令顛沛,不以為恨。)說完,就要建設海軍,跨越重洋攻打遼東。幸好東吳的臣子們還是頭腦清醒的,拽著孫權的大腿苦苦勸諫,才算平息了孫權的怒火。
曹叡收到公孫淵送來的東吳大使的人頭,很高興,封公孫淵為樂浪公,持節,並且把那個很不吉利的最高軍銜大司馬給了公孫淵,寄托了希望公孫淵早點翹辮子的美好祝願。
“大司馬”果然不愧曹魏時代第一殺手職位的美稱。曹仁當上大司馬,兩年就病亡了;曹休當上大司馬,兩年也病亡了;曹真當上大司馬,一年多就掛了。公孫淵年紀正輕,命比較硬。他當上大司馬的這一年,距離死亡還有五年時間供他折騰。
公孫淵自以為雄才大略:既在與孫權的交往中吞並了財產和軍隊,又討好了曹魏,可謂一石二鳥。公孫淵簡直悵恨:可惜無緣早生五十年,否則當與曹操逐鹿中原,與劉備一較高下!
兩邊的便宜都占了,當然也就把兩邊都得罪了。這個道理公孫淵不懂沒有關係,有人教他懂。
派往洛陽獻人頭表忠心的遼東使者,打探到絕密消息:“曹叡將要派來封您為大司馬、樂浪公的使者,都是精心挑選出的武林高手,其中有個叫左駿伯的更是一等一的高手高手高高手,要提防啊!(使者左駿伯,使皆擇勇力者,非凡人也。)”
公孫淵大吃一驚。他本來就因與東吳暗中勾結而惴惴不安,生怕曹魏興師問罪,如今更是畏懼被曹魏這個使者團一舉顛覆。他決心暗中安排,先下手為強。
曹魏使者傅容、聶夔手捧大司馬、樂浪公的印章和委任狀,帶著使節團行進到遼東境內。遼東方麵的接待人員把兩位大使迎接到學館。隻見學館周圍刀槍林立,數千步兵騎兵頂盔摜甲高度戒備。傅容、聶夔戰戰兢兢,步入學館,發現館中更是軍隊、侍衛、保鏢一應俱全。
遼東的獨裁者公孫淵一身戎裝高高地端坐在寶座之上,表情陰鷙,目露凶光。
傅容壯著膽子請公孫淵下來領旨,公孫淵毫不客氣,派一個手下把聖旨拿了,冷冰冰地說:“有勞兩位大使了。”
傅容、聶夔迫不及待地逃出遼東回到洛陽,把情況一五一十告訴曹叡,曹叡震怒。
公孫淵,朕早就想收拾你了,苦無借口而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