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司馬懿派魏軍挖掘地道,以使城牆塌陷,並伺機突進城中。雲梯勾搭城頭,戰士們攀援而上,用盾牌擋箭,斬殺城頭的遼東兵;衝車轟擊城門,數十丈高的樓車上,連弩兵的火力掩蓋整個襄平城頭。司馬懿把四萬大軍分成兩撥,晝夜輪番休息輪番進攻,務必給城內營造一種天塌地陷的視聽感受。
在這種強大的物理攻勢和心理攻勢的雙重壓迫之下,襄平城裏的人已經受不了了,成批成批地翻城牆跑出來投降。之前遼隧的守將楊祚,就是其中一員。悲觀情緒在襄平城中彌漫開來,糧食已經全部吃完,人們開始吃耕牛、吃戰馬、吃戰友、吃鄰居……
天公也來助興。一顆雪白的流星拖著紅色的尾巴劃過天幕,落在襄平城東南方向的梁水附近。
公孫淵惶惶不可終日。他知道這場災難是誰帶來的,他覺得身邊已經沒有了可信任的人。時間進入八月,公孫淵派出他的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兩位老頭兒,前往司馬懿的營中。王建和柳甫請求司馬懿解除包圍、撤出軍隊,公孫淵君臣將會自己把自己捆綁起來,親自到司馬懿麵前謝罪。
這種緩兵之計對司馬懿用,簡直是癡人說夢。司馬懿冷笑一聲,下令把這兩個偽政權的偽官員殺頭示眾,然後派人給公孫淵捎信(下文為筆者翻譯):
敬愛的公孫大司馬:
你好!
春秋時期,楚國和鄭國地位平等,鄭國國君尚且親自光著膀子出城謝罪。我司馬懿乃是天子任命的高級官員,你的偽相國和偽禦史大夫居然就妄想讓我撤軍解圍,這符合禮節嗎?
你的 司馬懿
對了,你派來的那兩個人年紀太大,頭腦發昏,我已經替你把他們殺掉了。你如果有誠意,可以派個年輕的會說話的過來。
又及。
燕王公孫淵看了司馬懿的信,氣得渾身哆嗦。但是沒有辦法,隻好派侍中衛演再到魏軍營中。
衛演來到司馬懿帳中,匍匐在地,說:“敝主願意把他的親兒子公孫修送過來為人質。”
司馬懿一聽,指著衛演的鼻子教訓:“現在你們有五個選項:第一,主動出擊,一決勝負;第二,繼續守;第三,跑;第四,投降;第五,死。你們不肯投降,那就是選擇死了。我司馬懿的字典裏,沒有‘人質’兩個字。”
公孫淵徹底絕望,襄平城頃刻間崩潰。
司馬懿終於打破襄平城,公孫淵父子帶領數百騎兵突破包圍,往東南方向逃跑。司馬懿派出鐵騎追殺。追到梁水附近,曹魏鐵騎追上公孫淵父子,猶如砍瓜切菜一般砍下這位東北王的頭顱。公孫淵殘缺的屍體倒下,死在前幾天流星落下的那個位置。
司馬懿領導的這次犀利的長途奔襲和精確的斬首行動,徹底終結了公孫淵的稱霸美夢。
公孫淵死在不自量力,不能審時度勢。三國早已經不是他祖父公孫度時代群雄並起、人人可分一杯羹的時代了。如今剩下的三個國家,都是百煉成鋼、精粹中的精粹。遼東能夠祖孫三代相傳五十年,自保至今,已經是莫大的幸運。公孫淵不能保境安民,為一方造福,卻橫挑強鄰、妄圖建立三國之外的第四國,實在是不自量力。他的敗亡,早在他自稱燕王的時候就已經注定。
公孫淵也是曹魏最後一位大司馬。“大司馬”這個受過詛咒的職位,至今已經“克”死了四個人,於是被曹魏永久地封存了起來。這樣一來,司馬懿擔任的太尉,就成了實至名歸的最高級別軍銜。
公孫淵的一場春秋大夢結束了,襄平城的噩夢卻剛剛開始。
司馬懿打下襄平城,大開殺戒。他下令把襄平年十五歲以上的男性七千多人都殺死,築成“京觀”。
所謂京觀,是古代戰爭中把敵軍屍體堆積之後,掩土夯實,高出地麵築造成金字塔形狀的東西,以炫耀武力。這是一種帶有巫術意義的傳統悠遠的陋習,後代評書小說中的所謂“鐵丘墳”就是類似的東西。
司馬懿下令,偽政權公卿以下所有官員一律處死,殺死將軍畢盛等兩千多人,威震遼東。
為司馬懿作傳,無須虛美,不必隱惡。屠城雖然是漢末三國時期戰爭中常有的事情,但是司馬懿的這次規模較大的屠殺活動,毫無疑問是他的一大人生汙點。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司馬懿果決的殺戮之下,曹魏順利收複遼東。自漢末至今五十多年的割據勢力被徹底鏟除。
遼東收複戰,與司馬懿預想的一樣,曆時近一年。從廟算到出兵到行軍到圍城,最後破城,整個過程一氣嗬成,堪稱是一次教科書式的遠征。
曹叡興奮之餘,派使者到以前公孫瓚的大本營薊縣犒勞三軍,給司馬懿增加封地。
然而,遼東收複戰也成了司馬懿與曹叡最後一次親密的合作。
時間已經是仲秋時節,天氣漸寒。
年老的司馬懿做了一個仲秋夜之夢,而這竟成為君臣永訣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