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飛龍在天:奪權,奪的就是槍杆子(1 / 3)

同床異夢:不可將客氣當福氣

到目前為止,司馬懿對曹爽沒有任何不良印象。這位身為當朝首輔的皇室宗親,絲毫沒有驕橫跋扈的紈絝習氣。他以恭謹謙遜的後輩身份,時時向司馬懿請教。朝中事無大小,如果不先向司馬懿請示,曹爽絕不自作主張。

司馬懿一向謙卑以自牧。得到曹爽如此敬重,司馬懿更是人敬一尺,我還一丈。曹爽既是曹魏首輔,又是皇室宗親,能如此禮敬自己,實屬難能可貴,萬萬不可將客氣當福氣,頤指氣使。因此,司馬懿總是把曹爽推在台前,自謙老朽無能,後生可畏。

當朝宰輔曹爽與司馬懿這一少一老就這樣同心同德,通力合作,使朝政清明,被當時人傳為美談。

然而,這隻是表麵;同床異夢,各懷鬼胎,才是真相。

曹爽依靠劉放、孫資的幫助,排擠了燕王曹宇等其他宗室競爭對手,取得了政治投機的成功。但他清楚,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曹爽不是等閑之輩。他能夠突然在曹叡死後迅速崛起為曹魏政壇的超新星,也絕非撞大運那麼簡單。

曹爽的父親,是司馬懿以前的同僚曹真。曹真雖然軍事才華不是一流水準,但他善待部下,身先士卒,為人豪爽,贏得了司馬懿的尊重。曹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父親的優點。他自小就以謹慎穩重而在宗親中有較好的口碑,又和曹叡關係很鐵,從而由散騎侍郎起步,做到武衛將軍的位置,更在曹叡臨終托孤之際,抓住劉放、孫資與曹宇等人的矛盾,一躍成為當朝第一人。

曹爽雖然貴為首輔,官居大將軍,假節鉞,加侍中、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賜爵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但是他十分清楚,自己名字前麵那一長串的官位和爵位並不代表真實的實力與權力。老太尉司馬懿年高德劭,長期活躍於戰場,被朝野上下看作“朝廷之望”。最重要的是,司馬懿在政界、軍界摸爬滾打數十年,積累的崇高威望和深厚人脈都遠非曹爽所能望其項背。

曹爽何嚐不想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可是剛剛獲得的官職,其實隻是空頭支票,並不代表賬戶上的現有資金。滿朝官員買不買賬,關鍵還要看自己的實力和表現。

所以,曹爽謹慎處事,小心翼翼地避免在剛上台時就引起司馬懿的敵意。他卑躬屈膝,以此來贏得司馬懿的信任和朝廷上下的口碑。在不引起司馬懿敵意的情況下,曹爽還要加緊建功立業以贏取政治資本。直到終有一日,首輔之名實至名歸,那才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

不當頭、不稱霸,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這就是曹爽在執政初期的基本方針。

曹爽的小九九,哪能逃過韜光養晦的祖師爺司馬懿的法眼?

但是,司馬懿一貫奉行敵不動我不動的策略。曹爽對自己甚為謙恭,司馬懿並沒有理由打壓曹爽。而且,司馬懿也不確定曹爽下一步究竟想幹什麼。如果曹爽的所作所為並不侵犯自己的利益,司馬懿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自然。當前最重要的,是潛心軍政事務,以博取更大的聲名和實際利益。

曹爽根基尚淺,司馬懿時機未到,兩人當麵和和氣氣,背後各自積蓄力量,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發難。

第一個動作來自曹爽。曹爽主動上書皇帝,請求給司馬懿加官。

司馬懿當前的官職是太尉,已經是三公之一,位極人臣,怎麼還能再加?曹爽自有辦法。他搬出了兩個更牛的官職,奏請皇上恩準。

第一個官職,是封存已久的“大司馬”,第二個則是傳說中的“太傅”。

太傅,是《周官》裏麵的官職,僅次於傳說中的“太師”,職責是輔佐帝王。太傅這個官職,漢朝曾經啟用過,但不常設,乃是榮譽性的官職。

史書上說,曹爽請求為司馬懿加官太傅,是明尊暗貶,架空司馬懿的做法。這個記載大概是曹魏或西晉的史官為了給曹爽抹黑而捏造的罪狀之一,把曹爽嚴重弱智化了。

反駁理由可以有這樣幾個:

一、曹爽試圖為司馬懿加的官,乃是大司馬和太傅兩個,太傅固然可能是虛職,但大司馬在曹魏乃是響當當的頭號軍銜,握有實權。

二、司馬懿在與曹爽共同執政後的第八年才告老回家。難道司馬懿反應這麼慢,第八年才突然醒悟原來加我為太傅是奪權?

三、史書上明確記載了司馬懿除太尉外,還有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等一係列官職和特權,難道也因為加了一個太傅而一起被剝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