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飛龍在天:奪權,奪的就是槍杆子(3 / 3)

夏侯玄,出身於為曹魏帝國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的軍功世家夏侯家族。祖輩夏侯惇、夏侯淵,都是傑出的軍事統帥;父親夏侯尚,在曹丕時代也是軍界三大將星之一。夏侯尚死後,年僅十七歲的夏侯玄繼承父親爵位,不到二十歲就擔任散騎侍郎。散騎侍郎,隻有曹魏帝國最傑出的青年才俊才能擔任,乃是無上的榮耀。

然而,這種榮耀卻遭到了裙帶關係的玷汙。曹叡寵愛的毛皇後,有個弟弟毛曾,粗鄙不堪,居然也被任命為散騎侍郎。有一次,曹叡令毛曾與夏侯玄同坐,時人調侃之為“蘆葦靠在玉樹上(蒹葭倚玉樹)”。夏侯玄憤憤不平,怒形於色。曹叡嫉恨之下,貶了夏侯玄的官。

朗朗如日月入懷的夏侯玄,如今隻好獨酌邀明月,試問今夕何夕。

何晏是負有盛名的思想家,鄧颺是八麵玲瓏的社交達人,夏侯玄則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們滿懷理想與抱負,帶著年輕的偏激與青春的張揚,憧憬漢末士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模仿他們玩起了人物品評。他們掌握了曹魏的民間輿論,把政壇的人物重新評過。這三個懷才不遇的青年才俊終於走到了一起,這注定是一場時代的盛會。

他們激烈抨擊不合理的用人製度:憑什麼官二代能通過九品官人法平步青雲,而窮人家的人才卻湮沒不彰?

他們極其不滿當前的權力分配:為什麼國家的最高權力要掌握在一群暮氣沉沉的老年人手裏,卻不能任用最有激情的青年政治家銳意革新?

以夏侯玄為領袖、何晏、鄧颺為核心的政治沙龍越玩越大,吸引了更多不甘平庸的年輕人的加入。其中有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舊臣李休的兒子李勝、劉放的兒子劉熙、孫資的兒子孫密……

事態的擴大、輿論的激化,終於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建安時代的老臣董昭出麵,要求朝廷取締這個非法社團,處罰有關人員。

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罰:他們被定了個“浮華”的罪名,貶為庶人;他們的檔案中有相關記錄,從此政治前途一片黯淡。這簡直是一次漢末黨錮的翻版。

我說的是“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也就是說,有例外。例外者,正是司馬懿的大公子——司馬師。

“浮華案”發的時候,司馬懿正在西部對蜀作戰的第一線與諸葛亮鬥智鬥勇,他萬萬料不到年少氣盛的司馬師居然會卷入這樣的是非之中。事情是怎樣擺平的,史書並沒有記載。我們隻知道,司馬師完全沒有受到“浮華案”的負麵影響。

從此之後,司馬師與他曾經的朋友們分道揚鑣。他通過父親的手腕和關係網,順利進入體製內,成為一名公務員。司馬師要靠繼承自父親的血統與權謀,在仕途之上穩步攀升。

而他曾經的朋友們——何晏、鄧颺、夏侯玄,則隻好沉潛水底,忍耐寂寞,等待著出頭的時機,期待著實現抱負的機會。在他們眼裏,曹魏政權目前雖然還運行得四平八穩,但早已經老朽腐敗,有待新鮮血液的注入和製度的改弦更張。而司馬懿這種上了年紀的老官僚顯然沒有改革的魄力,他們期待著能有一位年輕執政者的出現,成為他們的領袖。

曹爽合上案卷,閉目沉思。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哪裏還能尋找到如此完美的合作夥伴?

曹爽這次沒有向司馬懿請示。他自行其是,進行了一係列人事任免與調動:

鄧颺,起用為潁川太守,入為大將軍長史。

何晏,起用為散騎侍郎。

夏侯玄,起用為中護軍。

李勝,起用為洛陽令。

幾個大刀闊斧的動作,將“浮華案”的政治要犯都收入自己幕下,一個代表新勢力的政治集團初見雛形。

曹爽建立政治集團的動作,並沒有逃過一個政治投機客敏銳的眼睛。此人智商高絕、權謀滿腹,堪稱翻版的小司馬懿。他主動上門找曹爽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