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權,奪的就是槍杆子(1 / 3)

此人叫丁謐,他有四個特點:

第一,丁謐是曹魏元老兼曹操老鄉丁斐的兒子,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第二,丁謐智謀深沉,是玩權謀的高手。

第三,丁謐為人孤僻自傲,不與外人交往。

第四,丁謐眼界極高,野心極大,一心想要位極人臣。

丁謐有足夠的野心和能力,卻沒有配套的運氣。他曾在鄴城與一位王爺發生衝突,結果胳膊擰不過大腿,坐牢。是金子,在牢房裏也會發光的。曹叡聽說丁謐頗有才幹,把他請出獄來,拜為度支郎中。丁謐並不推辭,權且幹起來。

丁謐豈是池中之物?小小度支郎中當然並不能滿足他。

曹爽得勢,積極著手組建政治集團的行動,被政治敏感度極高的丁謐盡收眼底。他本能地察覺到機會來了。丁謐大搖大擺找曹爽要官,曹爽破格提拔他為散騎侍郎,讓他與何晏、鄧颺等人通力合作。丁謐根本不把這兩個搭檔放在眼裏,他一心想做帝王師。

另有一位年紀稍長的畢軌,是曹操時代一位典農校尉的兒子,也投在曹爽麾下。曹爽任命他為司隸校尉。

何晏、鄧颺、丁謐、夏侯玄、李勝、畢軌,這批人各懷其才,為了不同的目的團聚到曹爽的周圍。曹爽的政治集團基本成型。

司馬懿卻沒有采取任何舉措。他不需要采取任何舉措,因為曹爽已經幫他做了一切。

曹爽熱火朝天地拉幫結夥,迅速提拔了何晏、鄧颺等一批人,等於昭告滿朝文武:這是我的政治集團!這是我的小圈圈!

但是,如果從反麵來理解,曹爽劃定小圈圈的同時,等於把絕大多數人排斥在圈圈之外。被排擠出去的人,需要尋找新的靠山,自然就會向司馬懿靠攏。

所以,從表麵上看,是曹爽在積極主動地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從深層來理解,則曹爽建立完成小圈子的同時,司馬懿也擁有了自己的派係。而且,曹爽的圈子在明處,司馬懿的派係在暗處。古代君王,最忌諱的就是臣下拉幫結派、黨同伐異。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的處境無疑比曹爽更安全,日後給曹爽加罪也更容易找借口。

但是,從曹爽的角度來考慮,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要想在政壇崛起,必須擁有自己的嫡係。有了嫡係,下一步才是考慮怎樣擴大力量的問題。對此曹爽有個五步走的計劃。

第一步,建立嫡係班底。這個班底,人員一定要少而精,每一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麵。這一步已經完成,夏侯玄、何晏、丁謐、鄧颺……每一個都是曹魏帝國新一代的天之驕子,千裏挑一的人中龍鳳。

第二步,控製人事部門,從而將選拔權與任免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以此來逐漸改變朝中的實力對比。這是曹爽眼下要做的事情。

占據曹魏帝國人事部門一把手位置的,是吏部尚書盧毓。

盧毓是漢末一代大儒盧植的兒子,此時任職吏部尚書,職位雖並不很高,但掌握人事任免大權,一定程度上足以影響朝廷官員的組成成分,可以說是決定朝廷勢力消長的一個樞紐。盧毓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又是老臣,自然對年輕的曹爽集團不利。

曹爽決定首先拿盧毓開刀,殺雞給猴看。

他升遷盧毓為尚書仆射,把吏部尚書的職位空缺出來給何晏擔任。輕巧的一個動作,就使朝廷的人事任免大權易主了。

但是,尚書仆射乃是尚書台的副官,屬於核心要職。曹爽並不願意讓盧毓在這個要職上久留,他接著就轉任盧毓為負責執法的廷尉。接著,曹爽授意畢軌彈劾盧毓。畢軌現為司隸校尉,有權彈劾京師百官。

畢軌一彈劾,朝中沸騰了。眼看盧毓要被免職,身為世家大族的老官僚們察覺到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人人自危。

現在他們對盧毓下手,我不說話;將來他們對我下手,還有誰能為我說話?

世家大族群起反對,議論洶洶。曹爽見勢不妙,便順手把盧毓安插在光祿勳的位置上,以堵天下人之口。光祿勳乃是九卿之一,盡管近乎是個閑職,但品位很高,百官暫時無話可說。

曹氏與司馬氏兩派的勢力平衡終於被打破,天平逐漸開始向曹爽一邊傾斜。

“盧毓事件”使曹爽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問題:朝中守舊勢力很強大,要想推行新政,必須改變朝中的勢力對比。這也使他意識到,奪下吏部尚書這個職位,實在是明智的選擇。

第二步計劃完成,曹爽有條不紊地啟動第三步計劃:奪取京師和宮廷的禁軍力量。他任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夏侯玄為中護軍,把宮廷的武裝力量牢牢抓在了自己人的手裏。他又任命弟弟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試圖通過對小皇帝曹芳潛移默化的教育來使其認可本集團的做法。

司馬懿當年抓住曹丕,終於實現了仕途三級跳,一躍而位居眾多建安老臣之上;曹爽現在也要牢牢抓住曹芳,贏得未來。有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曹爽的五步走戰略已經順利實現了前三步,但心中沒有任何成功的快感。因為,對手司馬懿還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隻要司馬懿不動,曹爽就難免心裏發虛:老狐狸,你的悶葫蘆裏究竟賣什麼靈丹妙藥?

司馬懿已經不敢再對曹爽有半分低估與怠慢。這個年輕人的表現,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我夠資格做你司馬懿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