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權,奪的就是槍杆子(2 / 3)

但是,真正先下手為強的,不是曹爽,而是司馬懿。

司馬懿早在升為太傅之時,他就推薦老同僚蔣濟擔任空缺出來的太尉一職,等於在朝中安插了一個強有力的內應。

對於小皇帝的影響力,司馬懿也沒有忽略。他的兩位公子司馬師與司馬昭,都被安插在散騎常侍的位置上,時刻關注皇帝身邊的動靜。

唯獨讓司馬懿沒轍的是禁軍。曹魏不成文的規矩:曹氏、夏侯氏的宗親,方可擔任中領軍、中護軍。如今,中領軍已經被曹爽的弟弟曹羲攫取,而中護軍的位置上則坐著夏侯玄。司馬懿隻好繼續靜待時機。

曹爽抓牢了人事、軍事兩項大權,才放下心來,實施第四步計劃。

曹爽集團,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太年輕;而中國的政治,一向是“老人政治”。年輕是資本,但不是資曆。曹爽要打造、包裝一位與司馬懿資曆相近的老人,作為本集團的有力外援,以與司馬懿抗衡。

他找到的這個人,是智囊桓範。

桓範,是曹爽鄉裏的前輩,為人剛毅不屈,但智略絕人,江湖人送外號“智囊”。他是曹操時代的老臣,替曹丕編纂過百科全書《皇覽》,替曹叡總督過青、徐二州的軍事,可謂文武全才。但是他官運一直不佳,總督青、徐軍事的時候犯了錯誤,罷官了事。

極其抑鬱的桓範不久又被起用為冀州牧。當時冀州牧歸鎮北將軍管轄,而現任鎮北將軍以前是桓範的下屬。桓範氣鼓鼓地對他正在懷孕的老婆發牢騷:“我寧可做九卿,向三公跪拜,也不能屈為這種人的部下。”桓太太對桓範屢屢丟官很沒有好氣,現在見他放著大好的冀州牧不幹,反而寧可做九卿,就諷刺桓範:“你以前總督青、徐,別人難以做你的下屬;如今讓你做冀州牧,你又要別人難以當你的上司。”桓範惱羞成怒,把妻子打到流產而死。

桓範現在遂了心願,官居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曹爽時常來拜見這位鄉裏前輩,試圖拉攏桓範。桓範表麵對曹爽的年輕人團夥並不親熱甚至有些排斥,但暗中接受了曹爽的拉攏。

司馬懿對此一無所知。他根本沒有想到,同為四朝元老的桓範,居然會被曹爽拉攏。這個疏忽,差點兒導致他滿盤皆輸。

曹爽的五步計劃已經完成了四步,萬事俱備,實施第五步計劃的時機已經成熟。

第五步計劃很簡單,隻有兩個字:奪權。奪司馬懿的權。

具體如何操作,曹爽還沒有頭緒。但是,沒有關係,高人來點撥了。高人就是曹爽帳下的權謀專家丁謐。透過史料,我們可以推測丁謐與曹爽之間發生過如下的對話。

丁謐:您對太傅司馬懿,似乎敬重得有些過了吧?

曹爽:沒辦法,誰叫他是老人家呢。

丁謐:他是老人家,當然應該對他有禮貌,甚至更禮貌一些——比如,他既然這麼老了,有些瑣事就不必去麻煩老人家了吧?

曹爽一點就通。他轉身知會尚書台的尚書:以後奏報事情,隻要來找我就好了,沒必要再去找太傅。他是老人家,不要多麻煩他。我解決不了的事情,自然會親自去討教。

尚書領命。

權隨事走,事在人為。我不讓你做事,哪怕你有無上權力,照樣等於賦閑在家。

最近尚書不怎麼來找司馬懿奏事了,太傅府門可羅雀。先是組建嫡係班底,接著奪取人事大權,然後把觸角伸入禁軍,現在終於要對我司馬懿下手了嗎?

早在“盧毓事件”起,司馬懿就知道曹爽要奪權。但是,曹爽奪的不是我司馬懿的權,而是世家大族的權。

世家大族之所以任曹爽宰割,命門在於——沒有領袖人物!

曹操時代,世家大族的領袖是荀彧;荀彧死後,陳群繼其後成為新一代的領袖。然而自從陳群死後,世家大族群龍無首,成為一盤散沙。

司馬懿當然不能自己站出來說:我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一來,河內司馬氏乃是一個後起的小世家,比起荀氏、陳氏不足以服眾;二來,自古槍打出頭鳥,我司馬懿要是站出來,無疑將成為炮灰。

不過,如今世家大族的這個致命缺陷,看來卻在由你曹爽慢慢彌補啊。

世家大族之所以沒有領袖,是因為太強大,強大到在朝中沒有任何對手,自然也就沒有危機感。“盧毓事件”毫無疑問是個危險的信號,隻有在共同的利益麵前,世家大族才會感受到聯盟的存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世族官員被曹爽排擠出樞要位置,他們自然會慢慢團聚起來,尋找一位新的領袖。而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們尋找的領袖自然不會是名聲大、牌子老卻隻會坐地清談的汝潁世家,而隻能是一個在政界、軍界都有影響力的人物。

那麼,舍我司馬懿其誰?

唯一的麻煩是,如今司馬懿已經快要被架空。如果不能重獲權力,即便被世家大族擁戴為領袖,也不過是個光杆司令,死路一條而已。

不過幸好,在這個節骨眼上,老對手孫權來幫忙了。

曹叡新亡,曹芳年幼,曹魏朝中新老勢力又矛盾重重,哪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投機分子孫權,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立誌,要把占便宜進行到底。

吳國的零陵太守殷禮給孫權提意見了:“皇上,咱們老這麼占人便宜沒意思呀。魏國的皇帝一個接一個死了,曹爽、司馬懿內鬥,而幼童做新皇帝,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咱別占小便宜了,玩一票大的吧!咱們發動全國力量,聯合蜀漢一起把魏國滅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