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了東吳侵略者,曹爽論功行賞。司馬懿官職已經加無可加,便又增加了兩個縣做封地,可以說是厚賞了。王淩指揮有功,曹爽對他刻意拉攏,把他連升數級提拔到車騎將軍的位置上,授開府儀同三司。這就是蜀漢的李嚴所朝思暮想的“開府”,王淩輕輕鬆鬆就得到了這樣的待遇。曹爽之所以肯下如此血本褒獎王淩,正是為了在軍界培植勢力,製衡司馬懿。
孫禮作戰神勇,卻隻得到了一封詔書的口頭慰勞,外加七百匹絹的物質獎勵。孫禮很清楚原因是什麼。
當年曹叡托孤,孫禮被任命為大將軍長史,輔佐曹爽。孫禮這人性格耿直不屈,心直口快,多次得罪了曹爽。曹爽把這個刺兒頭從身邊趕走,放了揚州刺史的外任。如今人事賞罰、任免的大權在曹爽手裏,他自然抓緊這個機會給孫禮穿小鞋。
孫禮憤怒,但是無可奈何;司馬懿竊喜,又一個勇將被推到了我方陣營。
司馬懿重掌軍權,決定借此機會進一步擴充權力。權力這個東西不是別人賦予了,你就擁有了。權力,永遠與事務掛鉤,有事才有權,否則權力隻能是一紙空文。司馬懿現在就要找事做。
事情就在眼皮底下。司馬懿向朝廷請示:芍陂已經被吳賊破壞,請求恩準我主管此事,興修水利。曹爽正好借此機會讓司馬懿在外邊做事,以獨占權力中樞,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忙不迭地答應了。曹爽還請求曹芳追封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為舞陽成侯,曹芳十歲的小孩子懂什麼,當然唯曹爽之命是從。
司馬懿並不推辭曹爽的討好。他向朝廷謝恩,便開始著手興修水利。
司馬懿當年在關中,興修水利可謂熟門熟路;如今重拾老本行,按理問題不大。可是,司馬懿對淮南一帶的情況確實不太熟悉,而任務又迫在眉睫。興修水利的老手司馬懿,也不禁撓頭不已。
身邊一位下屬結結巴巴地發言了:“艾、艾、艾以為應該先、先考察陳、項以東,至、至壽春。”
嚴肅而沉悶的氣氛被一掃而空,將士哄堂大笑。司馬懿也不禁莞爾,轉頭看此人,隻見他雖然被憋得滿麵通紅,卻依然神態平靜。
這個人,叫鄧艾。
鄧艾,荊州人,出身貧寒,且是孤兒。他天生有口吃的毛病,因此在郡裏不受重用,被派去做一些看守稻田之類的低級工作。鄧艾不以為意,常常在高山大川之處觀察形勢,講論排兵布陣之法,不被同僚理解。後來,郡裏任用他為上計吏,到洛陽彙報本郡的年度工作情況。
在洛陽,他邂逅了司馬懿。他的命運從此開始悄然轉折。
司馬懿從上計吏的位置上起步,他對這個說話結巴卻滿腹才華的小上計吏很有好感,留在身邊。今天,鄧艾跟從司馬懿興修水利,大膽進言。他平素所積累的地理知識,終於牛刀小試,派上了用場。
司馬懿當即拍板,派鄧艾從陳、項出發,到壽春一帶考察。鄧艾回來,提出:“田都是好田,就是缺水。請開渠引水灌溉,既能囤積軍糧,又有利於漕運。”鄧艾說完,還拿出了自己的考察報告和建議書——《濟河論》。司馬懿全盤采納這些建議,並委任鄧艾修整、擴建芍陂。
這種活兒對鄧艾而言,實在太簡單不過。他在芍陂附近修建大小陂塘五十多個,大大增強了芍陂的蓄水能力和灌溉麵積。
鄧艾在興修水利時所表現出的組織才能與對地理的熟悉,引起了司馬懿的注意。不久之後,他讓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到對蜀作戰的第一線考驗其軍事才能。
二十年後,鄧艾在司馬昭的授意下,策劃並領導了滅蜀的戰爭。憑借這一戰,鄧艾成為三國末期最傑出的名將,並且躋身中國第一流的將星之列。
司馬懿興修水利幹得有聲有色,朝廷之中也早已經風生水起,曹爽正式開始推行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