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永遠與事務掛鉤,有事才有權(3 / 3)

朝廷裏麵紛紛傳言:司馬懿變成老農了。這老家夥,年紀大了,對土地有感情,成天玩種田,修水利,完全不接曹爽的招。曹爽也納悶:司馬懿這老狐狸到底搞的什麼鬼名堂?

對這些傳言,司馬懿一笑置之。

政治鬥爭的風浪,司馬懿見得多了。從來都是咄咄逼人者亡,楚楚可憐者昌。與其巧騙譎詐、機關算盡,不如拙誠質樸。當年曹丕得到賈詡教導,老老實實修煉為子之道,就化解了來自曹植的一切花哨的招數,一舉而登太子之位。

如今我司馬懿也並沒有什麼詐術,不過是謹修為臣之道、為人之道而已。為臣之道、為人之道,說起來也很簡單,八個字: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做人張揚,便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實事幹得少,則根基不穩,容易毀折。曹爽那批年輕人,的確很有想法,我老朽不及,但是他們也有著致命的弱點:他們銳意冒進,而不知適時變通;輕於實幹,而急於成功。他們把朝中老臣得罪完了,還不自知。而且,他們不檢點個人的私生活和品德修養,傳出很多醜聞來。俗話說: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裏。你們的醜聞,足以掩蓋你們推行改革的一切成效。

司馬懿不僅自己低調,而且還如此要求家人。常林是河內溫縣人,是司馬懿鄉裏的前輩。他常常登門拜訪司馬懿,而司馬懿對常林無比謙恭,每次見麵都要行大禮。

司馬師和司馬昭很納悶,問:父親乃是當朝太傅,而常林隻不過是太常而已,您這麼拜他,是不是有點於禮不合?

司馬懿正色道:太常雖然官階沒有為父高,但他年紀比為父大,乃是鄉裏的前輩賢人,難道不應該行大禮嗎?

司馬師和司馬昭仍然有點摸不著頭腦。司馬懿見狀,告誡這對兄弟:“道家最忌氣勢太盛,為人自滿。一年四季,尚且輪著來,我有何德何能常居高位?不斷地自謙自損,再自謙自損,也許才可以免禍吧?”

司馬師、司馬昭一點即通。司馬懿點點頭:孺子可教,看來這兩個孩子大有可為,不在老夫之下。

其實,司馬懿有一點看不穿長子司馬師。司馬師為人豪爽,花錢如流水。據說結交朋友很多,但是從來不見他的朋友。司馬師以前也趕時髦,跟何晏、夏侯玄他們混在一起,據說何晏還誇讚司馬師“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算是相當高的評價了。司馬懿與曹爽之間已經矛盾重重,雖然隱而未發,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司馬師居然並不因此而回避與何晏、夏侯玄之間的關係,言笑自若,有如平常。

這孩子,心機真深啊。

司馬懿繼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但曹爽實在坐不住了。他知道,隻要一日有仗可打,司馬懿就一日不可能被完全架空。在軍事上壓過司馬懿,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

他召集屬下玩頭腦風暴,想辦法在軍事上壓倒司馬懿。李勝和鄧颺建議:蜀漢自從諸葛亮死後一直寂寂無聞,不如柿子撿軟的捏,興兵討伐蜀漢,一舉滅其國,以成大功。

曹爽思量之後,發現這的確是個好機會。司馬懿,很抱歉,即便隻是軍事領域,在下也不會輕易讓給你的;你在沙場上的活躍,到此為止了。

曹爽毅然決定討伐蜀漢。他提拔夏侯玄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也就是身居伐蜀第一線的總指揮;任命李勝為將軍長史,隨在軍中出謀劃策。

曹爽繼承其先父曹真的遺誌,開始了他伐蜀的處女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