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不動我不動,積蓄力量後發製人(2 / 3)

如此而已。

反觀曹爽,則吸取了他父親的教訓,避開秋季可能到來的大雨,改在春季出發。他還發動了關中、隴西的羌、氐部族運輸兵糧,從而省去了魏軍的勞役。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誌在必得!

名將曹真之子曹爽,能否打好這場處女戰,一舉擊敗蜀漢與司馬懿兩個超級對手?

天下拭目以待。

隻有內行才能看出來:曹爽的軍隊貌似強大無比,實則不安定因素很多。

頭一個不安定因素是關中兵。伐蜀大軍的主力是關中兵,關中兵現在名義上的統帥是夏侯玄,但夏侯玄到任沒幾個月,板凳還沒坐熱;在隴西、關中混跡數十年的郭淮,才是他們真正的主心骨。

郭淮是司馬懿的舊部。在對諸葛亮的抗戰中,司馬懿最信任郭淮,而郭淮也對司馬懿佩服得五體投地。郭淮不隻是一介武夫,他智勇雙全,完全明白曹爽策劃的這場伐蜀之役的政治意義。但是由於司馬懿的二公子司馬昭也在軍中,所以他暫時還不清楚老上司司馬懿對此戰的態度,隻好觀望。

第二個不安定因素,是帶兵主帥。曹爽集團此次出征的人員有曹爽、夏侯玄、鄧颺、李勝。曹爽和夏侯玄雖然是名將之子,但之前並沒有任何領兵作戰的軍事經驗。鄧颺、李勝更是書生秀才,難以參讚軍事。這樣的將領,不遇到困難則罷,一旦戰場形勢突變或陷入僵局則必將不知所措。

第三個不安定因素,就是曹爽自作聰明帶上的司馬昭。曹爽帶司馬昭的本意,是想減少朝中阻止用兵的阻力,且有借重司馬氏威望以鎮服軍心的意思。但是司馬昭何等能耐,豈是你曹爽能用的?司馬昭一門心思琢磨著怎樣實現父親的意圖,在曹爽軍中大肆破壞。

第一步,當然是找郭淮。

司馬昭秘密聯係郭淮,透露了父親的意思。郭淮對於老上司的話自然言聽計從,立即受命而去。

司馬昭除了找郭淮,還找了曹爽的參軍楊偉。找郭淮,是動之以情;找楊偉,隻能曉之以理。楊偉此人與司馬懿政見相同,頭腦很清醒,當年曹叡在位時曾多次勸諫皇帝不要大興土木。司馬昭對楊偉陳說不宜伐蜀的利害,楊偉也深以為然。

司馬昭一切辦妥,便托屬下給父親時時送信,把軍中的情況和自己搞的破壞,事無巨細彙報給司馬懿。

司馬懿收到兒子來信,深感欣慰。現在需要他做的,就是坐等曹爽軍隊在漢中受挫。雖然世間已無諸葛亮,但蜀漢其他將領想必也不是省油的燈吧?

成都,蜀漢後主劉禪得到消息,決定支援前線。諸葛亮臨終前指定的頭號接班人蔣琬,正駐紮在涪陵。劉禪便派出二號替補費禕,讓他帶領軍隊前往漢中支援。費禕領命,親自點兵,整肅三軍,正要出發,遠遠的一個老頭兒喊:“等等!”

費禕一看,是八十多歲的來敏。來敏這老頭子,有點神神道道,很不受諸葛亮待見。但因為是本地先賢的緣故,隻好尊崇之。不知道這老頭子今天跑來有什麼事情?

來敏跑到跟前,上氣不接下氣。喘完氣,來敏拿出一副圍棋,拉著費禕的手:“來來來,玩一局。”

前方情勢萬分危急,三軍將士整軍待發,求援文書猶如雪片一般飛來,救命如救火,這老頭子居然要下棋?而且你下五子棋也就算了,你要下圍棋?那幾個小時不就廢了?

費禕居然嗬嗬一笑:“好,玩一局。”

兩個人居然當著三軍將士的麵,坐下對弈。偏偏來敏老頭子年紀大了,反應還慢,一步棋想半天。但費禕氣定神閑,穩坐在這風口浪尖,毫無焦躁倦怠的神色。催援軍出發的使者來回跑了好幾趟,連戰馬都不耐煩地打著響鼻。兩人繼續對弈,仿佛置身於無人之境。

不久,來敏一推棋盤,哈哈大笑,向費禕拱了拱手:“老朽不過是試探一下你,看來你很穩得住,肯定可以旗開得勝!”費禕也笑著拱拱手,下令三軍出發,馳援漢中。

曹爽的軍隊已經陸續走出駱穀,這時候,地形的限製就凸顯出來了:十萬魏軍從駱穀出來,乃是呈一字長蛇陣,人數優勢被消解殆盡。而前鋒直麵興勢圍,易守難攻。

郭淮來到興勢圍前,發現興勢山上綿亙數百裏都是蜀軍的旌旗,深溝高壘嚴陣以待。郭淮本來就沒有戰意,哪裏還管他是疑兵還是真兵,立即下令:拔營起寨,撤退。第一個不安定因素成功引爆。

曹爽得到郭淮擅自撤退的消息,卻無可奈何。他雖然是名義上的統帥,然而根本無法節製驕兵悍將,隻能發動本部兵馬試圖攻打興勢圍。但是,曹爽也被漫山遍野的蜀漢軍旗給嚇住了。按照這旗幟的數量來看,估計對方有接近十萬的兵力吧?

曹爽一時不敢輕舉妄動,隻好先紮下大營再說。

禍不單行。在這節骨眼上,偏偏後勤線也出現了問題。負責運輸糧草的關中兵消極怠工,羌、氐部族又不堪其苦。再加上駱穀過於險惡,墜落山崖而死的牛、馬、騾、驢不計其數。飽受勞役之苦的百姓和羌氐人怨聲載道,痛哭流涕。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曹爽麵對興勢圍,沒有把握進攻,而後勤線上又非戰鬥減員嚴重,便請求朝廷增兵。

朝廷的兵,主要有兩塊:第一,西防蜀漢的關中戰區;第二,東防孫吳的荊揚戰區。東邊的軍隊,現在司馬懿手裏。司馬懿豈會拿出自己的軍隊去玉成曹爽的好事?他借口諸葛恪對邊境虎視眈眈,調不出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