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洛陽北郊滾滾落地的人頭,一邊是朝堂之上的表彰大會。
對於這次行動,首功當然是司馬懿。其次如高柔、蔣濟等,也各有封賞。高柔,進封萬歲鄉侯;蔣濟,進封都鄉侯。
蔣濟內心不安,力辭封邑,拒不接受。拒絕的原因很簡單:蔣濟實在過不了自己這一關。蔣濟身為曹魏資深謀士,什麼樣的陰謀詭計沒有用過?什麼樣的下三爛手段沒有見過?人可以無恥,但是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資深謀士蔣濟,這一次被司馬懿深深地傷到了。他的那封奪命信,客觀上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蔣濟越想越氣,憂心成疾,一命嗚呼。蔣濟的奪命信,終於要了他自己的命。
李宗吾曰:成大事者,必須臉皮厚、心子黑。話雖露骨,豈不信哉?
至於厚黑宗師司馬懿,則似乎已經封無可封。他做過了大將軍,做過了太尉,連傳說中的太傅都做過了,還有什麼天大的官職可以嘉獎這位元老功臣呢?再往上一步,隻剩龍椅……
另一方麵,司馬懿最大的政敵曹爽之死震懾朝廷。百官背地裏紛紛猜測,太傅此舉可能是改朝換代的前奏吧。
基於這兩個考慮,百官上書奏請封司馬懿為丞相。朝廷準奏。
丞相,是漢末以來最敏感的職位,有著非同尋常的政治意義。我們來觀察一下漢末以來的曆代丞相和相國。
最後一任丞相:曹丕。
倒數第二任丞相:曹操。
倒數第三任丞相(相國):董卓。
由此可見,朝廷任命司馬懿為丞相,是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態。
與丞相職位一起到來的,還有潁川的四縣封邑,以及“奏事不名”的特許榮譽,即上奏折時可以不必稱自己的名字。
路人皆以為,自己已知司馬懿之心,司馬懿卻長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司馬懿做出了一個令朝野驚訝的舉動:固辭丞相一職。
司馬懿完全明白丞相一職在政治上究竟意味著什麼。司馬懿並沒有篡奪之心,當然不會自置嫌疑之地。你們把老夫看成何許人了?
百官納悶,不過很快就釋然了——哦,老太傅要故作姿態,博取高名。沒關係,這個我們在行,配合你就是了。於是繼續力勸司馬懿接受丞相之職。司馬懿繼續推讓,他還上書朝廷表明心跡:“臣親受先帝顧命,憂深責重。幸賴天威,消滅奸佞。贖罪而已,功不足論。三公之官,聖王製作之大法,當為萬世垂憲;丞相之職,則是秦朝始設,漢代因襲。如今三公之官皆備,而重蹈秦漢的老路複設丞相之職,即便是為別人所設,臣也要諫止,何況為臣而設,更要力爭。否則四方之人將怎麼看待為臣?”
朝廷百官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了:難道是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不再試試吧。大家接著勸司馬懿接受丞相之職,司馬懿前後上書十幾道,堅決推辭;朝廷上這才明了司馬懿是真心推辭,便不再勉強。
到了年底,朝廷又試圖再做一次努力,給司馬懿加兩項特殊榮譽:一是朝會不拜,二是加九錫。
九錫,原指官爵的九個等級,出自《周禮》。經過王莽的改造,變成了九種人臣所能享受的最高級別的禮器。曆史上享受過“加九錫”待遇的有哪些名人呢?在司馬懿之前,有王莽、曹操、孫權。也就是說,“九錫”比“丞相”的政治意味更強烈:擔任過丞相的人要改朝換代,隻是曹氏父子這一家的事情;而根據曆史上的成例,加九錫之後下一個步驟無一例外是稱帝或子弟稱帝。
朝廷的意思很明顯,他們誤以為司馬懿嫌丞相的政治意味不夠濃烈,希望朝廷不要這麼扭扭捏捏,來點兒更明白、更痛快的。
沒想到,司馬懿再次上書固辭。他說:“太祖皇帝(曹操)有大功大德,漢室尊崇之,所以加九錫。這是往年的異常情況,而非常例,不是後代君臣可以輕易效仿的。”
朝廷百官再一次大跌眼鏡。他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看錯人了?難道司馬太傅真的是周公而不是王莽?
他們實在不敢相信,在世風日下、人心澆漓的末世,居然還有像周公一樣的大聖人存在,身居百官之首,手握天下重權,而能赤膽忠心、扶保少主。那之前誅殺曹爽集團時的心狠手辣又怎麼解釋呢?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司馬懿的心思,豈是區區路人所能猜透的?